女人當家在中國家庭中很普遍,但女運動員當家,李娜還是第一人,這始於北京奧運會後網管中心的“放權改革”。
在倫敦奧運會週期內,李娜、鄭潔這樣的“職業選手”不再需要向網管中心繳納8%至12%的獎金及商業開發收益,原國家網球隊總教練蔣宏偉對此評價説:“從前的直接管理相當於‘放風箏’,現在的間接管理則相當於‘放衛星’,只有這樣,才能把運動員送入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化國際軌道。”
和網管中心分家後,自立門戶的李娜真成了國際網壇的“中國衛星”。
用數字説話,2011年CCTV5直播的李娜法網奪冠的那場比賽,全國收視率達到2.75,收視總人數約9577萬,加上CCTV新聞頻道,全國收視總人數高達1.6億,這相當於今年的熱播劇《咱們結婚吧》在央視一套和湖南衛視的日均觀眾規模之和。眼球經濟時代,兩年前的李娜和今年的高圓圓有得一拼。
用影響力來衡量,李娜早已習慣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澳大利亞媒體曾以《李娜超過悉尼歌劇院》為題評價李娜的商業價值:相比前一年,2012年澳網的門票銷售量在中國增長了將近30%,有多達50萬名中國人來到澳洲度假,而這一數字在未來5年內可能還會翻一番,這些都歸功於“李娜效應”。
李娜在法網登頂之後,世界三大財經媒體——英國《金融時報》、日本《産經新聞》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先後對李娜的商業價值進行了解析,他們給出的預估數字均高於2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