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每一省份選取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
本次調查將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劃分為顯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質經濟類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隱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和家庭文化娛樂行為等無形的、不易量化的,但會間接反作用於小學生學業的因素)。
■張敬培
調查結果反映出目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點和新問題:
家長對子女優先關注現實性因素,對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
家長的教育關注點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態度和期望。調查發現,家長現階段最關心孩子的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綜合來看,健康安全、日常學習都屬於現實性因素,家長對這兩項關注度較高,而除去習慣養成排在第二位之外,家長對於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關乎子女未來成長的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可見,家庭教育立足點仍舊將子女“成才”置於首位,而對子女“成人”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較為忽視。
學生減負並未減壓,學習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近六成學生對學習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該數據隨年級增高而直線上升。家長方面,儘管有35.27%的家長認為子女學業負擔較重,但仍將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超過81.50%的學生放學後仍有不同程度的(課外班或家長佈置的)額外作業,親子溝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主要話題。由此,子女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長對其的教育方式:成績好的學生能獲得更多自主權,親子溝通更融洽;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受到更多的約束,其情緒情感需求也易被家長忽視。
成績成為家長對自身和配偶評價的重要標尺
在家長的自我評價中,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為34.91%,子女成績較差的家長僅為5.12%;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較差的家長中,子女成績好的家長比例僅為2.96%,子女成績差的家長則高達33.69%。在家長對配偶的評價中,子女成績越好,家長對配偶的評價越高: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配偶非常合格的為37.59%,比子女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高4.85%,反之亦然。可見,這種以“學習”為標尺的評價方式,無疑會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斷力和自信度,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人機時間”過多,家庭文化娛樂氛圍不足
小學生家長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的高達45.63%,“人機對話”大量擠佔了親子互動時間。與此同時,家庭文化娛樂活動則遠遠不足,“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僅佔17.92%。學生回家後幾乎沒有戶外活動和閱讀時間的比例分別為40.03%和17.81%,超過1小時的分別為14.44%和13.18%,且這一現象隨學生年級升高有所加劇,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造成了不利影響。
母親在家庭性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女生比男生接受性教育更為充分
儘管當下社會對涉“性”話題有所開放,但家長對子女進行性教育時,“説什麼”、“如何説”仍然存在觀念和能力上的雙重阻礙。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家長曾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內容多集中于性別教育和性器官衛生保健,對防範性騷擾、生命教育等較少涉及。而阻礙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長的性教育能力不足(50.60%),對性教育的教授內容和方法均缺乏認知;另一方面則與態度保守有關(26.36%)。此外,家庭性教育還呈現出兩大性別特點:一是母親受教育程度相關度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親更為重要;二是從接受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長重視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範性騷擾”方面差異尤為明顯。
(作者係該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