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0
匠人匠心
  •   2015年初秋,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仰義街道龍川村,73歲的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遺彩石鑲嵌傳承人繆成金在一座老廠房裏修飾歷時一年打造的以花鳥、佛像、山水為主題的巨型壁畫《釋迦摩尼涅槃圖》作品。 視覺中國
      彩石鑲嵌,係石雕和木雕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始於明朝,距今有400多年曆史,2008年,彩石鑲嵌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單。據稱,完成一幅“彩石鑲嵌”需要18道工序。
  •   2016年02月28日,吉林省長春市,齊志師傅正在打造旋木小物品。 視覺中國
      旋木,是指將一根原木的兩端固定在車床上,隨著原木的旋轉,根據不同的刀法雕刻出不同的樣式及卷花,不僅分為內旋和外旋之分,造型的設計及雕刻的手法也十分講究。齊志説,這需要的不僅僅是精準的技藝,更多的是需要觀察與創作。
  •   2014年11月30日,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老篾匠曹敬松正在加緊趕制用於篁嶺景區裝點新年的紅燈籠。 視覺中國
      曹師傅是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的一位從事20多年篾匠行業的老匠工,一根完整的竹子,通過曹敬松對剖再對剖,直到變成約1厘米寬的竹片,再將竹片的竹心和竹皮對剖再對剖,剖成1毫米左右厚度的篾片及篾絲,就像曹師傅手中的拉麵一般,變成近百條粗細均勻的“麵片”,然後上下翻飛,或編或織或拉或穿,便編織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種篾製品。
  •   2015年9月20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村農民李直華在家門口現場用烙鐵給遊客烙畫。 視覺中國
      據悉,烙畫也叫燙畫,是流傳在婺源民間的一項傳統技藝,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採用燒熱的鐵扦,在梳篦、葵扇、木制傢具、木片及膠合板上燙出各種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等,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   西安手工業者張小東,畢業後他幹過很多不相關的工作,但唯獨對匠人充滿了幻想,他沉浸在手工作皮具中,看上好看的包就想要做,思考後就是一針一線的做很久,枯燥乏味的重復,一個人吃飯、睡覺、幹活。 視覺中國
      手作藝術是可貴的時間藝術,因為舍得花費時間,才能打磨出時間的光彩,從皮料的選擇與處理,到包款的設計與縫製,每一個斬孔的定位、縫製,都需要靜下心專注完成。
  •   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自治縣牛欄江畔的鬥古鄉米樂村,有一種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手工陶製品——小米樂砂陶。一件完整的“小米樂砂陶”,要經過取土、篩選、和泥、制坯、陰幹、打磨、裝窯、燒制、上釉等複雜工序,每一道工序均要靠工匠多年積累下的經驗和技術來完成。
      2014年5月14日,工匠洪正華在查看製作好的一批“小米樂砂陶”泥坯高度是否一致。 視覺中國
  •   27歲的董旭是一名地道的工匠,從事吉他維修工作。小董大學學的是生物工程,2012年畢業後,他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鑽進實驗室搞科研,擠進寫字樓當白領,而是選擇了他喜歡的和音樂有關的行當——修吉他。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小董從小就表現出極強的動手能力,家裏的錄音機、熱水器和玩具等被他拆裝了不知道多少回。對於專業修吉他這個事兒,小董是看好這個市場的。2014年,學成歸來的小董在濟南租了一套住宅並成立了工作室,扎紮實實地做起了修琴的工匠,並通過互聯網社交軟體很快打開了市場。 視覺中國
  •   90後的袁飛是陜西人,大學畢業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袁飛接觸到鐘錶維修這一行業。在而後七年多的磨礪中,袁飛不僅成了圈內小有名氣的鐘錶維修師,還開始帶起了多名徒弟。
      袁飛説,修表師最考驗的就是耐心和細心,還有空間思維,手錶的每一個零件都容不得絲毫差錯,看準之後下手要穩準狠,一個不小心不但修不好手錶,零件還有可能折斷,一塊數十萬元的表可能就很難修好了。但最重要的還是耐得住寂寞。 視覺中國
  •   2015年1月15日,廣西桂林,通紅的鐵條在鐵砧上被敲出了花紋,黃師傅説,這道工序必須掌握好力道。 黃師傅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顧客的要求,將成堆的鐵製品打造成美觀的鐵藝製品。
      這份工作即是粗活,也是精細活,因為每一個彎花的圖案都要求大小、曲折度完全一致,才能最終形成整體的美感。經過焊接和一次次打磨加工,門窗、樓梯便初具雛形,再經過噴塗底漆、多次手工彩漆,做成古銅、銹綠、黑金等各種工藝色彩,古樸華麗的鐵藝製品便製作出來了。雖然都是按照圖紙來加工,但黃師傅説,做好它也需要足夠的細心和專注,容不得一絲馬虎。 視覺中國
  •   2015年4月9日,江西省德興市泗洲鎮民間鐵皮工匠汪光耀開心展示出跟了他30多年做工匠的必備木質工具。
      長期以來,汪師傅靠著幾樣簡單的工具:剪刀、錘子、烙鐵,一張張耀眼的白鐵皮,在他靈巧的雙手之下,經過計算、構圖、裁剪、接縫等一系列工序一件件成品就被製作出來。30多年來,經過他精心打制的各類鐵皮器具不計其數,一塊塊薄薄的雪白鐵皮,經過他剪裁、敲打後便變成了各種生活器具,被當地的群眾譽為“鐵皮裁縫”。 視覺中國
  •   向永霞出生於重慶市大足縣,這裡是重慶唯一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的所在地。他的父親向貴輝在民間算個藝人,會畫炭精人像、也會照相,40歲左右開始自學搞起石雕來。受父親的影響,向永霞也偏愛藝術,從小就喜歡畫畫。尤其讓她著迷的就是看父親打石雕,在鏨子、手錘的敲擊下,石屑飛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逐漸打磨出來。
      目前,在石雕行業裏,28歲的向永霞已小有名氣。一塊塊粗糙的石頭,大的幾米高,小的十幾厘米,經她巧手雕琢都能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菩薩、羅漢、仕女…… 視覺中國
  •   2015年07月05日,湖北省宜昌市,土洋結合的鐵匠舖,主人叫唐登波,今年39歲,看上去書生氣十足的他,一塊毛鐵在手裏三把兩下煉成了一把鐮刀。
      手藝是父親傳教給他的。為什麼稱其土洋結合呢?因為電動鼓風機替代了手工扯風箱,電動衝錘替代了兩把八鎊錘,另外添置了電焊機,過去必須兩人操持的鐵器加工現在只需一人,而且工效成倍提高,生産工藝大有改觀。 視覺中國
  •   2015年11月3日,山東德州,臨邑縣有這樣一位老人,雖已至耄耋之年,仍堅守著三代祖傳的一項老手藝——用高粱莛稈扣編工藝燈籠。
      談到莛稈扣編燈籠的老手藝,張運才説:“這是個細心活,每個燈籠需要用10000多根莛稈,不斷地扣編,組合。一隻燈籠短則幾個月,長則兩三年才可以完成。整只燈籠沒有任何的線、繩、膠水等輔助材料,完全為自身環環相扣組合而成。原材料選擇上乘的莛稈,粗細均勻、順溜兒這是關鍵。 視覺中國
  •   2016年03月11日,廣東省佛山市,在佛山張槎鎮海口村的一間陶藝製作坊,劉和平熟練地用鐵鍬鏟起堆放在墻角的泥土放進練泥機,只一陣兒的功夫,直徑十公分的圓柱狀泥條便從練泥機裏滾出來。
      劉和平一直採用傳統的柴火燒制出窯,燒制最辛苦,要48小時不能斷火,低溫時還不很費心,高溫時每隔一分鐘要兩次投放柴火,劉和平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出窯的時刻,作品被燒制出窯時,能讓他一掃困頓之感。 視覺中國
  •   2006年8月26日,藏族漢子多洛正盤坐在藏毯上,心無旁騖地雕刻著藏銀刀鞘,右邊的熔爐燒得通紅。在他的旁邊,擺滿了尺寸不同、飾紋各異的成品藏刀,刀鞘雕龍刻鳳,刀把精緻玲瓏,刀刃鋒利無比。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在鋼質的刀身上刻著多洛的名字和手機號碼。
      藏刀、銀碗不僅實用性很強,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如今,藏刀和銀碗已成為非常時髦的旅遊商品和饋贈禮品,深受人們喜愛。 視覺中國
  •   2014年6月29日,山東聊城,手工制琴師賈國民在目測成品京胡的角度和直度。
      看似簡單的京胡,除了琴軸、擔子、音筒、弓子和琴弦,幾乎就沒有神秘的部件了,但手工製作起來,那是相當地講究。從選材(筒子和擔子)開始,需要砍、鋸、刨、鏟、削、銼、鏤、鑽、鉸、磨、光等近百道工序,製作工具包括車床、鑽床、銼、刻刀、卡尺等幾十種。製作過程中,選材、烤料、校圓、調直、鑽孔、扎線、配筒、開鳳眼、蒙皮子、做琴碼每一道工序都決定著京胡的質量。 視覺中國
  •   2016年1月22日,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閻莊鎮大柏林村,民間藝人史龍江正在手工製作“過門箋”。
      春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文化需求,催生了製作“過門箋”的行業。製作“過門箋”需要備紙、染色、裁紙、設計圖案、制板、刻製、配套子、定型等十幾道工序。2007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莒縣過門箋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覺中國
  •   2015年9月18日,西安,馬駿利用木料、拆遷工地裏的廢舊青磚,歷時兩年雕刻出了200:1比例的微縮版西安南大街的風貌。
      火柴大小的電桿、指甲蓋大的環保車、挑水工以及黃豆大小的石獅子惟妙惟肖,更神奇的是他所雕刻製作巴掌大小的藥房、布莊、小商鋪的門窗都可以打開。 視覺中國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