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1
歸隱田園
  •   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人倍感壓力。厭倦了喧鬧的都市生活,為了尋求身心的解放,找回內心深處的寧靜,一些人選擇了歸隱田園。他們放棄了優渥的工作,甩開了身邊的人情世故,一頭扎進山野鄉村,過起了悠然恬靜的日子。雖然沒有了城市裏優越便捷的生活條件,但是身居鄉野的他們快樂且滿足,因為在這裡他們找到了心中的“桃源”。
  •   山東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的生物學碩士呂俊超辭去工作,隱居專心製作小提琴。 視覺中國
      呂俊超從小喜愛小提琴,在讀研究生時迷戀上了小提琴製作。2012年夏天,他辭去穩定的工作,帶著積蓄來到青島大河東社區,租了一個僻靜的小院專心制琴。平時的生活和制琴開銷,呂俊超需要靠幫別人翻譯公開課錄音、做視頻字幕來補貼。不過,白天做琴,晚上賺外快,呂俊超感覺過得很充實。未來會怎樣,呂俊超的心裏其實也沒底:“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孤獨和寂寞只會多不會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要繼續走下去!”
  •   貴州貴陽花溪夜郎谷,石匠宋培倫用了20年時間建成一座“奇幻城堡”。 視覺中國
      宋培倫56歲時(1996年)辭去教授等職務頭銜,隱居山野。用20年的堅持,把俠客夢和田園情照進了現實。他用畢生積蓄流轉了三百畝山林,窮一生之力完成一件作品:花溪夜郎谷。宋培倫説這奇幻城堡可能永遠也不會完工,可能隨時都可以建成。因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創作一半,另一半交給自然。
  •   河南王屋山,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申理興道長都會打坐唸經。有時候晚上也會看道教方面的視頻,或者用手機上微信,看一些公眾號發佈的道教相關知識。 視覺中國
      申道長出家前在鄭州開了15年出租車,育有一子一女。山上的生活和在城市比,條件要差很多,但她更喜歡待在山上,“對王屋山有一種説不上來的親近,山中空氣很好,周圍人也很淳樸簡單。狀態更放鬆自然,不偽裝。在社會上,好像穿了一層偽裝的衣服,偽裝著生活。我三十多歲的時候,頭髮開始變白,在社會上我得定期染頭髮,穿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很累。來到山上,再沒染過頭髮,現在自由自在,恢復了本來面目。”她説:“出家是我做過最對的一個選擇。在這裡,我能找到自己的歡喜心。”
  •   河南鄭州古滎鎮,“宛馮寶劍”傳人賈懷進放棄工作,進古鎮荒野鑄劍。 視覺中國
      在28歲之前,賈懷進在滾滾紅塵中逐浪,開過汽修廠,承包過魚塘,賣過高爾夫用品,也曾借“漁”會友,而且還當過國企的中層領導。雖然拿著不菲的工資,不過賈懷進仍然覺得生命中總有欠缺。不願意過受制於人的生活,再加上使命的召喚,在28歲之後,他辭職回到古滎,在荒野中,蓋起幾間小屋,在院子裏壘起打鐵的火爐,搭好棚子,刨銼、打磨、雕刻、淬火……愛著劍、迷著劍、陪著劍、鑄著劍。
  •   廣西桂林一山村的出租屋中,張一秋在展示她純手工打造的筆記本。 視覺中國
      隱居山村前,黑龍江女孩張一秋與姐姐一起在桂林開店,以酒店配送貨物為主,年收入過百萬。但是她選擇了“辭職”,在桂林一山村租下泥瓦房,過起了製作純手工筆記本的隱居生活。 既然有高收入,為何還要“裸辭”?張一秋説,一個人總得有點追求。她很羨慕放棄工作,追求理想的人。很多人沒有勇氣和膽識放棄眼前工作。“而我喜歡的,我就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好,儘管追求夢想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   湖北黃岡紅安天台山頂,農子隱居在一間小屋裏寫作影視劇本。 視覺中國
      湖北紅安天台山位於縣城36公里鄂豫交界的群山中,一名自稱農子的人隱居在山頂一間小屋裏寫作影視劇本。農子平時用電腦寫作,他的小屋裏有臥室、廚房、書房,也有電冰箱和電磁爐。生於1966年的他已在小屋裏隱居寫作影視劇本多年,已創作完成以天台山和天臺寺為題材的劇本《喋血天臺寺》《天台山傳奇》。
  •   四川成都蒲江明月村,有一個專注“藍染”的手藝人寒山。在當地農家改建的房屋裏,他精心守候幾缸染料,每天敬神、染布、採藥,活得像個古代人。 華西都市報 張磊/視覺中國
      寒山18歲離家到城市讀書,成都美術學院畢業,後來辭職徒步3000多公里,走遍滇藏線、邛崍山脈、龍門山脈多地,一路行走、畫畫、學陶藝,最後成了一個染布手藝人。在寒山居住的鄉間土屋院壩裏,每天都晾著他最新完成的各式作品,吸引了慕名而來的各類參觀者,有鄰村農民、城市白領和藝術家。染布之餘,寒山愛到山間行走。野外多雨,他總戴著一頂斗笠,久而久之,村裏的老年人都認識了這個挽著發髻、一身麻衣布鞋的年輕人。他説,這個時代太快了,每個人都拼命快步走,他卻想停下來,做一件慢點兒的事,“我對未來沒有計劃,唯一的計劃是坦然地迎接每個人註定的歸宿。”
  •   山東青島,一對年輕的80後藝術家夫妻在嶗山深處辟了幾塊地租了一個小院兒,打造了自己的理想國。 視覺中國
      在嶗山清涼澗,唐冠華和邢振利用一間已經倒塌廢棄的石屋建起一間實驗室。夫妻倆一個主外,一個主內,邢振負責生活用品的實驗開發,做鞋、縫衣、做肥皂、熬糖、制鹽,唐冠華則負責實驗室的設計和基礎建設,還要在自己的網站上分享成功的生活實驗,幫助更多嚮往田園生活的人少走彎路。一個小院兒和半山腰的一間實驗室,雖然簡陋,但是承載了夫妻倆“生態環保”的生活理念和田園夢想。
  •   陜西西安,在終南山子午鎮金仙觀出家的梁興揚摘了三個茄子,打算交給廚房做晚飯。 視覺中國
      梁興揚雲南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畢業後做過珠寶生意,他説去尋求宗教文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做生意那段時間生活壓力小,節奏比較緩慢,而且衣食住行都能保障,因此就開始追求心靈上的慰藉。如今,梁興揚已修道7年。7年中,他既生活在俗世外,又生活在俗世中。為全真教龍門派第三十代玄裔弟子、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他需要弘揚道教,他在淘寶開店,製作道教題材物件出售;作為一個愛好微博的人,微博粉絲11萬多;作為一個喜歡科幻的人,他還是道教題材的玄幻小説作者,起點中文網A級簽約作家……對於未來,他説自己會盡心盡力去當好一個道士。
  •   重慶市巫山縣福田鎮高橋村,隱居烏龍山的王海和劉向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視覺中國
      在這大山裏,王海已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城裏人,變成了一個裹滿泥巴的農村人。鄰居們都知道,王海是河南一個身家幾百萬的老闆,因為和本村的劉向梅相愛,才為她拋棄了一切,來到這裡。“我們在這裡承包了2000畝山林,養了幾百隻山羊,還有幾千隻雞。我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這巍峨的大山,可以蕩滌塵世的一切煩惱與紛爭,讓我們回歸最原始的簡單生活。”王海説,這和他以前在商場的打拼比起來,簡直是世外桃源。
  •   陜西西安,來自廣東佛山的劉景崇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嘈雜生活,換上一身布衣隱居終南山。 視覺中國
      “我覺得生活就像永無止境的圓圈,追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車子……但最終不知要去哪兒。”年屆不惑的劉景崇談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説。他現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團上鳥瞰群山,環視蒼穹,遠觀飛禽走獸,或坐禪沉思,或練字看書,或舒展腰腿。這就是劉景崇想要的生活,他説:“選擇住山的初期,親朋不理解,認為我是發神經病,裝啊!後來都理解了,不少人還羨慕我現在的生活。”
  •   吉林蛟河市漂河鎮紅光屯紅光山紅光溝,潘迪綱、周銳夫婦在此隱居。 視覺中國
      妻子周銳是吉林通化市人,丈夫潘迪綱是吉林蛟河市人。在“歸隱”前,周銳曾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擔任策劃總監,年薪18萬元,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夫妻倆開過西餐廳,經營過網店。如今,一間坐落在山坡上,只有10平方米大小,用塑料布搭建的簡易帳篷就是他們“歸隱”的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們放著城市的好日子不過,為啥要住進大山中受苦。其實我們倆每一次的轉變,都是在追求著我們心中的幸福生活的方向。”周銳説,她已厭倦城市的喧囂,每天對著電腦,按點上下班,總被領導看著、管著的生活。
  •   河南鄭州,老張隱居在郊區湖邊一處廢磚窯內。 視覺中國
      老張不僅會拉小提琴,還會拉二胡。喜歡看書、讀報,念詩。一個紅色的收音機,走到哪兒都帶著。雖身居磚窯,卻對外界的事很了解。據了解,老張曾經是一位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鄭州當過醫生,有醫師資格證。“我不喜歡被人約束,所以從未找過固定的工作。手裏沒錢的時候,就出去打幾天零工,買些米麵油和生活必需品,回來繼續歇。”老張説,住進這裡只想圖個清凈,不被煩心事打擾。
  •   河南鄭州,80後女子劉娟辭去月薪萬元工作選擇去種地,過清新質樸的生活。 視覺中國
      寫書、耕田、養花……這些讓無數都市人嚮往的詩情畫意情景,在鄭州80後美女劉娟的身上成為了現實。雖然當時辭去月薪過萬的工作讓周圍人很詫異,但在劉娟看來,她一點都不後悔,過清新質樸的生活,才是她內心想要的。“有人認為,名利雙收,才算是成功。但在我看來,你播種了一顆種子,收穫了豐盛的果實,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劉娟説,吃著自己種的白菜蘿蔔,那種耕種勞作之樂,都在那可口的美味中。
  •   重慶巴南區樵坪山以南10公里的手板岩是懸崖絕壁岩縫間隱居的一對老夫婦的“世外桃源”。 視覺中國
      1994年,52歲的彭富全居住的重慶九龍坡區馬王鄉一帶逐漸發展為城區,他很不適應喧鬧的城市生活。“丈夫是個想起啥就要幹啥的人。”妻子張正惠説。當時,彭富全打工賺了一些錢,便想找個地方隱居。看到雄偉荒僻的手板岩,他心動留下來了,生活至今。更讓人驚嘆的是,多年來,彭富全以絕壁作畫布,創作了上百組精美石刻作品。如今這上百件作品已成為當地的傳説,常有人特意前來看稀奇。當地政府甚至計劃結合樵坪古寨打造人文旅遊景點。
  •   廣東廣州黃埔古村,何慧燕與劉溫過著現實版“男耕女織”的生活。 視覺中國
      黃埔古村的一座老民宅,進門就是一個大院子。女主人何慧燕此前是國內一家服裝品牌的設計師,前年她辭職隱居古村,玩起植物染色。男主人劉溫,做過廣告設計、策劃、動漫,2010年全心投入研究甲骨文。何慧燕夫婦倆還愛上了耕作,不僅在院子裏種花種菜,還在黃埔村租了兩塊地,一塊劉溫種稻,一塊何慧燕種菜。“人簡單點生活,快樂地勞作,做點有溫度的小事情,挺好!”夫妻倆都這麼説。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