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文化遺産“守藝人”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覃奶時清老人教同樂苗族鄉中心小學學生學侗族刺繡;下圖:覃奶時清老人製作侗族刺繡作品(2月22日攝,拼版圖片)。現年91歲的侗族老人覃奶時清,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人,她自幼學習剪紙、刺繡等手工技藝,曾多次參加民間民族手工藝品大賽並獲獎。在她的影響和引導下,她的兩個兒媳先後成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繡)代表性傳承人。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背後,有一批文化遺産傳承人,他們耐得住清貧與寂寞,默默地堅守著千百年的技藝,讓我們的文化遺産之花歷經歲月滄桑依然絢爛多彩。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上圖:在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安善小學,溫桂元利用課餘時間教小學生唱壯族三聲部民歌;左下圖:在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溫桂元展示自己獲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榮譽徽章;右下圖:在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溫桂元整理壯族三聲部民歌材料(2010年11月11日攝,拼版圖片)。被譽為民族音樂“活化石”的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以其獨特的演唱技巧和風格迥異的民族唱法,展示了獨有的藝術魅力和深刻內涵,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年85歲的溫桂元老人是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人,2009年6月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65歲的大羅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羅儒供在製作毛筆(4月21日攝,拼版圖片)。賓陽縣大羅毛筆傳統製作工藝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並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120多道工序,羅儒供等當地毛筆製作藝人們,在狹窄的市場空間和低微的經濟效益中堅守著,將傳統的製作毛筆技藝代代相傳。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黃洛瑤寨,潘繼鳳在製作瑤族服飾(2014年7月3日攝,拼版圖片)。潘繼鳳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工序繁雜、耗費時間多,但是當地紅瑤女還是一針一線地傳承著這份民族遺産。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上圖:在廣西馬山縣弄拉屯,韋建廷領著隊員給遊客表演壯族會鼓(2016年11月6日攝);下左圖:在廣西馬山縣白山鎮大同村,韋建廷在家裏製作壯族會鼓用的牛皮鼓(2月17日攝);下右圖:在廣西馬山縣白山鎮大同村,韋建廷在家裏創作鼓譜(2月17日攝)(拼版圖片)。馬山縣壯族會鼓歷史悠久,最初的功能是驅鬼鎮妖、外襲警報、祈求吉祥,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成群眾性表演活動和競賽項目,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多年來,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韋建廷,致力於壯族會鼓的傳承,製作牛皮鼓、組建壯族會鼓隊、培訓壯族會鼓人員等等。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鄒玉特在扎炮龍(2016年2月16日攝,拼版圖片)。賓陽縣舞炮龍歷史悠久,賓陽炮龍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現年63歲的鄒玉特先後榮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賓陽縣鄒圩鎮下窯村,鄒圩陶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顏長希在製作陶瓷産品(1月5日攝,拼版圖片)。廣西賓陽縣鄒圩陶瓷製作已有200多年曆史,製作時採用本地特有的紅泥,工藝考究複雜,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