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網絡媒體走轉改】文縣白馬人的歌舞——池哥晝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每年的春節期間,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的白馬藏族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晝”的習俗。跳舞時,舞蹈者頭戴面具,扮成“池哥”“池母”“志瑪”“猴娃子”等模樣,挨家逐戶地歡跳,意在為村民驅鬼除惡、驅邪消災、避難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順。整個場面非常古樸豪放、莊重熱烈,既富有神秘氣氛,又充滿了濃厚的娛樂色彩。(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池哥”人人頭戴青面獠牙插有錦雞翎的木雕彩繪山神面具,反穿羊皮襖,背負一串銅鈴,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握有牛尾刷製作的拂塵,形象兇猛恐怖,舞步遒勁粗獷。(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俗話説“小年大十五”,這天,隴南文縣鐵樓鄉的白馬人,頭戴沙嘎帽,身著色彩絢麗的節日盛裝,池哥晝、山歌對唱、土琵琶彈唱、火圈舞等神秘的民俗活動輪番上演。 他們唱著祈福之歌,祈願年豐人壽、戶族平安。(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池哥晝”主要流傳在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的12個村寨和石雞壩、天池等地。“池哥晝”既原始古樸,粗獷豪放,又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和濃郁的娛樂色彩,是集“舞、歌、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白馬儺舞“池哥晝”已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一批保護名錄。(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對於白馬人來説,這種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時又是白馬人最神聖的祭祀活動,平常的日子裏是輕易不能隨便將面具拿出來跳舞的。每年的正月“池哥晝”跳完結束後,白馬人即刻將面具、服裝、道具等悉數收藏,精心保管起來。等到來年的春節,才能再次請出面具來跳舞。(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不同的村寨“池哥晝”開始時間不同,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不同時間開始,一般持續三天,每天清晨起舞,直至深夜,全村寨人和各地慕名而來的客人手拉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火圈舞,唱起高亢的民族歌。(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白馬人的頭飾、發飾、胸飾、衣飾、腰飾直至腳飾都極其精緻講究,從上到下構成了既完整又和諧的統一體,又集中體現了白馬人樂觀開朗的民族性格。每逢重大節日或者有貴賓到來,這裡的白馬人都要身著民族盛裝出席。(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白馬藏族的村寨無論大小,都有一個供全寨人集會的小廣場。“池哥晝”舞蹈期間,廣場中央會點燃一堆篝火,身穿節日盛裝的白馬人就會手拉手地圍著篝火邊唱邊跳,整個場面的氣氛馬上就親切熱烈起來。(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正在跳舞的白馬人。(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正在一旁歇息的年輕人。(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白馬人集中生活的鐵樓藏族鄉,地處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這裡是我國野生大熊貓的三大棲息地之一,許多村寨被稱為“熊貓村”。村寨中的燈籠上也畫了熊貓。(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這一天,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盛裝打扮。(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白馬人粗獷奔放的舞蹈,吸引著全國遊客慕名前來。原生態風光贏得遊客青睞當地發展旅遊業。(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
白龍江畔的白馬人村寨夜景。(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 報道 韋德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