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在農村,看到最多的便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年輕人紛紛離開土地,流向賺錢的工業、養殖業和高附加值的農副産品種植業。在河北高陽縣的一個村子裏,不少留守的老人也不願僅僅堅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而是更多選擇在當地打些零工,貼補家用。
  • /
      齊和平,61歲,家有11畝地。他的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外打工,老兩口除了種地還要照看孫子。“種地用不了幾天時間就種完了,現在都是機械化了,整整地邊就可以了。我們老倆口以打零工,看孩子為主,一年下來還可以過得去。”老齊説。
  • /
      王小德,61歲,跟齊和平老人的情況相似,他的女兒也已出嫁,兒子在外打工,家裏有11畝地。再加上他父母的地,王小德一共種了15畝地。他的父母都80多歲了,但是生活依然能夠自理。地裏多數種玉米,玉米産量高,好管理,騰出時間,王小德還能打打零工,照顧一下父母。
  • /
      高寶傑,57歲。他的兩個女兒都已出嫁。老人種了20多畝地,其中包括他父母的地以及兩個侄子家的地。侄子都在縣城開店賣衣服,算是告別土地了。高寶傑的母親90歲了,所以高寶傑不敢出遠門打工,只在村裏打打零工,日子過得還不錯。
  • /
      史小田,66歲,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女兒已經出嫁。老人種了13畝地,種麥子産量低,成本高,不掙錢,所以他的地裏主要種玉米,只留了幾畝地種麥子,收的麥子都是自己家吃。早些年在外打工時,史小田幹了幾年電工,現在他幫村裏人蓋房子時搭電線。他的母親已經89歲了,所以他也不打算出去打工了。
  • /
      于玉生,53歲,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家裏有11畝地。老人平時打打零工,生活還不錯。
  • /
      馬小棉(右),去年她和兒子一起種了10畝麻山藥,收成還不錯。種麻山藥對土質要求很嚴,要求沙地,土地鬆軟,還要深翻土地近一米。挖麻山藥都是人工一顆一顆挖出來,是個力氣活。雖説收入高,但真的很不容易。
  • /
      王大齡,56歲,兒子和女兒都已成家立業。去年王大齡種了5畝麻山藥,收入還不錯。今年他又多承包了十幾畝地,每畝1000元承包費。種麻山藥成本高,風險大,收入也高。“農民沒有什麼技術,在外打工也挺難的。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種地才是農民的本分。”他説。
  • /
      老張夫婦都已年過古稀,有兩兒兩女。兩個兒子在縣城做小生意。老張家還有不到5畝地,孩子們平時忙,沒有時間到地裏幹活。“好在收與種都已經機械化了,不費什麼力氣,收的時候孩子們幫個忙就行了。”老張説。
  • /
      老王(左),72歲。他的身後是2012年新建的煤電廠,佔了村裏不少地,加上修鐵路以及房地産開發用地,村裏的地已經越來越少了。
  • /
      于森林夫婦年過花甲,他家種了13畝地,去年平均每畝地收入1400元,而今年只有750元。老兩口身體還好,於是就在家里加工馬桶坐墊,一天能加工150個,每個加工費是0.7元。“一天掙一百塊錢就行。”老人説。
  • /
      趙國躍,46歲。他家弟兄六個,他是老小。趙國躍養了10多年的羊,一年剪兩次羊毛,能賣不少錢,羊糞是種麻山藥最好的底肥,也能賣錢。一年下來,趙國躍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比打工強多了。“上午放一個多小時,下午放兩個小時,回來再喂點飼料,也不耽誤我種地,挺好的。”趙國躍説。
  • /
      楊小常,65歲。1994年,他的老伴由於高血壓導致半身不遂,2007年去世。楊小常有三個兒子,他們是老人今生最大的驕傲。老大在北京打工十七年,老人現在住的房子就是大兒子的;老二在東北的一個大鄉鎮賣農機配件,有十五年了,已經在當地買了樓房,一家人過得很好;老三留在家鄉的染廠上班,有技術,一天掙能一百多,有時候甚至能達到二、三百。老三的媳婦在村裏的服裝廠上班,一天也能掙一百多。家裏的地由楊小常老人負責。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不用費多大力氣,楊小常平時還打打零工,一年能掙二、三萬。老人身體沒大毛病,平時愛喝個小酒。“什麼叫幸福?讓我説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快快樂樂就是我的幸福’。”
  • /
    “年輕人進城打工,老人孩子留守村莊”已成為許多村莊的現實。村裏留不住年輕人,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城鄉間的巨大差距。怎樣縮小城鄉間的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才是解決當下農村問題的關鍵。
  • /

離不開的村莊

攝影報道/劉立昌
責編/楊小淼
責編郵箱/yangxiaomiao#staff.cntv.cn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授權】2014/07/15
我來説兩句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