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4 Vol.94

掃一掃 立即關注
網絡新聞聯播官方微信

父女存在心靈感應,是真的嗎?

作為一種從未經過科學證實的交流方式,心靈感應從古至今一直讓人們夢寐以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的千古絕句流傳至今。坊間也流傳著許多至親手足“心靈感應”的故事。那麼,血緣帶來的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嗎?

記者:王小英
責編:陳晨
求證

父女間的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嗎?

某日,在太原一工地工作的曹先生,在幹本該得心應手的油漆活時,卻怎麼也提不起精神。他越幹越心慌,總是不自覺地想到獨自在宿捨得13歲女兒。由於這個感覺實在太強烈,曹先生索性放下手中的活兒,一路小跑回了宿舍,結果發現女兒正在遭受性侵,他立即救下女兒。

此新聞一經傳播,立刻引起了網民熱議。“太神了,不過好像我家也有過”,“心靈感應可不科學”……父親因為“心靈感應”救下女兒,古人也曾説過“心有靈犀”,那麼,這種現象是真的嗎?

考證
“父女連心”其實是“擔心”

很久以來,關於心靈感應的傳説和記載就沒有間斷過。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解夢術”,還是吉卜賽人的水晶球,或者是神秘的塔羅牌,都給人類帶來了無數驚訝和疑惑,心靈感應究竟是人類的本能還是憑空的創造?

父親的“心慌”避免了女兒的遭遇,網友感嘆“父女連心”、血緣之間有心靈感應。事實上,根據媒體報道,試圖對曹先生女兒施暴的張某本身就有盜竊前科,也在此工地幹活。曹先生對張某非常熟悉。他透露説,事發當天,嫌犯張某恰好不上班,而自己女兒獨自在宿舍睡覺。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王德貴向央視網記者表示,其實曹先生非常熟悉所處環境的惡劣。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曹先生所謂的“心靈感應”是一種擔心,因為他可能深切感知到不利女兒的周邊環境信息。當天各種因素“疊加”起來,才會導致曹先生“心慌”,放下手中工作提前回家。

因此可以説,這只是一種情緒,並非心靈感應現象。

雙胞胎之間的默契

關於心靈感應,最早是由英國“心靈調查協會”的專家弗雷德里克邁雅斯于1882年提出。後來,英國皇家科學大學教授威廉•巴雷德輕和利物浦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利吧•羅奇等把這種現象看作是心理學現象之一,並進行過研究。

人們舉例最多的是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香港著名經紀人霍汶希就曾表示,自己和孿生妹妹從小同住從未分離,有心靈感應。

王德貴向央視網記者表示,霍汶希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那便是她和孿生妹妹從小同住從未分離。

在蘭州某高校上班的劉女士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已經7歲了,姐姐在小時候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妹妹則一直在劉女士身邊。

劉女士告訴央視網記者,最初將大女兒接回身邊之後,發現姐姐相對性格比較內向,妹妹則比較活潑,分開一段時間後重新一起生活,倆姐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後來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由於姐妹倆一直在一起,劉女士買什麼東西都是兩份,兩姐妹之間才會越來越默契。至於姐妹倆是否有心靈感應,劉女士表示“還沒發現”,只是姐妹倆後來再未分開過,很多愛好都很相近,做什麼事情也非常有默契。

王德貴認為,事實上,對於兩個從小一塊兒長大的人來説,他們對彼此非常熟悉,接觸的事物都非常相似,熟悉對方的生活習慣等,這樣就算分開,做事情都會非常相似,其實算不上是心靈感應。

第六感不是心靈感應

説起心靈感應,不得不提第六感。很多人常説第六感應驗,也將其稱之為心靈感應。

隨著人們對生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科學實驗表明,人體除了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個基本感覺外,還具有對機體未來的預感,生理學家把這種感覺稱之為人體的“第六感覺”。

人們往往誤認為第六感覺和心靈感應一樣。王德貴告訴記者,事實上第六感覺每個人都有。比如你餓了、口渴等這些感覺,並不是通過感知視覺、聽覺、嗅覺等的感覺器官“告訴”你的,而是通過“第六感覺”感知的,是機體內部進行的各種代謝活動,從而刺激人産生的感覺。

第六感覺的感知,並沒有什麼專一的感覺器官,而是由機體各內臟器官的活動,通過附著于器官壁上的神經元,把信號及時傳遞給各級神經中樞而産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第六感和心靈感應存在一定的差別。

只記住了小概率事件

除了人體對身體機能的感受外,人們將自身對外界的感受也稱之為心靈感應,最常被人們提起的便是你正準備給某人打電話,恰好此時對方打電話了。

對此,安徽省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吳懷國表示,按照目前研究的程度來説,説心靈感應的存在有點唯心論。他更願意相信當兩個人非常了解,能夠了解到對方的下一個動作,從而才會出現人們常説的心靈感應。但事實上,誰都有心理活動,真正有心靈感應的並不多,從統計學上來説只是小概率事件,比如此前雙方打過很多次電話並未出現過這種現象,人只是記住了這次。

目前還無法證明

“在醫學上目前還沒有這麼説過”,吳懷國説,“目前也沒有確切的研究,若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它的作用器官是什麼至今也無法講清楚,是一個模糊地帶,暫時也找不到科學依據。”

從進入通信時代以來,人們一直夢想著一種比光更快的瞬時通信方式,信息的傳遞不再通過信息載體直接傳輸來完成,而是通過一種類似於心靈感應的神秘機制,從而信息的傳遞不再受通信雙方之間空間距離的限制。

格林伯格和澤伯鮑姆等人于1994年完成了一組實驗。在這一實驗中,兩個實驗者認識後被分別關在相距14.5米的封閉法拉第室(這一裝置用於屏蔽電磁波)中,其中一個實驗者接受100次閃光的刺激,他們的腦電圖通過儀器被記錄下來。

科學家發現,當實驗者在刺激中顯示出特別的激發勢時,未受刺激的實驗者也顯示出類似這一激發勢的轉移勢,且雙方都感到他們間的相互聯絡。由於實驗者通過法拉第室相互隔離,因此排除了生物場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實驗者間相互的關聯和影響,説明人腦超光速響應的存在。這項實驗顯示感應在好友、親戚間也存在,但反應最強的是親子、戀人、愛人之間。

儘管這一試驗説明人腦超光速響應的存在,但卻無法證明人與人之間存在心靈感應。關於心靈感應,王德貴表示,由於人腦工作的機制非常複雜,目前科學上還未完全搞清楚,而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心靈感應存在,更多的是以推測為主。

結語

關於心靈感應究竟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對它的解讀因對它內涵的界定不同而有很大的區別,如父女連心其實更多的可能是父親熟悉女兒所處環境,對女兒擔心才會發生,至於“説曹操,曹操就到”式的心靈感應,可能人們只是記住了小概率巧合事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些所謂的“心靈感應”大都是一些生活經驗下的下意識反應,心靈感應是否存在仍需要商酌,要科學地闡明其機理還需要時間。

專題評價: 留言支持留言反駁
分享到
辟謠聯盟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