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王文彪:大漠深處 綠色追尋30年

人物頻道來源:央廣網 2018年08月31日 12:1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廣網鄂爾多斯8月30日消息(記者陳銳海)王文彪年近花甲,人生經歷兩個三十年。

  前一個三十年底色昏黃——在他的記憶中,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風嗚嗚地叫,漫天黃沙打在人的臉上像針扎,眼睛睜不開,呼吸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王文彪困身於此,滿腦子想的是如何逃離沙區。

  後三十年成色漸新,綠意已出。逃離者成了歸鄉人,為求生存,他和左鄰右舍開始植樹造林,固土防沙。但毫無經驗可借鑒,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柳樹死了,就種楊樹;在背風坡種不活,就換迎風坡種……摸爬滾打三十載,枯死的樹苗有多少,誰也説不清。白了多少頭髮,皮膚黑了幾個色號,王文彪恐怕無暇顧及。他的心思全花在綠色追尋上,歡呼雀躍的時刻往往出現在實驗成功後——“太好了,就用這種方法。”

  三十年,身後沙海現綠洲,他被聯合國授予“全球治沙領導者”。如今在他看來,治沙必須有産業支撐,有經濟動力,“不然就成了無源之水,人的問題解決不好,協調發展的問題就平衡不了。”

1

  王文彪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 陳銳海 攝)

  困于風沙 逃離大漠

  王文彪個兒高,有一米八幾,或許是年輕時過於操勞的緣故,如今年近六十的他走起路來背有點弓,梳得有條不紊的頭髮依舊藏不住邊上的銀絲。作為知名生態修復企業億利資源集團的一把手,他管理著8000多名員工,大多時候看起來神情嚴肅,不茍言笑。但一提到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果,他展現給聆聽者的又是談笑風生、自信昂揚的一面。

  “你看現在的庫布其,會覺得他是一個荒漠嗎?”他引以為傲的這片土地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位於黃河“幾”字型內側頂端,隸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曾經因為嚴重荒漠化被稱為飛鳥難越的死亡之海。

  經過三十年的植樹造林,1.86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有三分之一的面積得到治理,綠化面積達到了3200多平方公里,成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座被大規模成功治理的沙漠。驅車走在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皆綠,甘草楊柳鑲嵌其中,再往上看,天朗氣清,沙塵天氣不多見,已經從1988年的50次減少到2016年的1次。

  引入黃河水後,庫布其沙漠腹地水草豐茂(攝于7月24日)。(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如果把時間拉回半個世紀以前,同一片土地上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北方一片蒼茫,大漠遙遙無邊。風吹而過,席捲而來的黃沙可以埋了村民的屋子,摻入他們的飯碗,也能躲進黑夜的被窩。貧瘠的土地刨不出糧食,靠天吃飯的人成天饑腸轆轆。鮮有人相信甚至想過,這片荒漠能變好。王文彪和大家一樣,從小想的都是如何逃離這片看不到希望的土地。

  為了生存 必須治沙

  在周圍人眼中,他是幸運的,能憑藉高考遠離故土,再也不用熬著風吹沙打的日子。1984年,大學畢業的王文彪又被分配回家鄉,成了杭錦旗的一名教師,後又被選調到旗人民政府當秘書。二十多歲的他雖然仍回到庫布其沙漠,但那段時間至少不用再跟黃沙打交道,倒也沒想到治理沙漠這回事。

  “一開始,治沙都是被動的。”現在看來,一切就像置之死地而後生。當年要不是被逼急了,沙區的百姓恐怕還沒意識到要拿起鐵鍬,扛起樹苗,拉開一場人沙大戰。

  事情要追溯到198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鄂爾多斯高原,政府決定對供應內蒙古中西部幾十萬人食用鹽、但處於虧損狀態的杭錦旗鹽廠進行改革。當時想歷練自己的王文彪參與競選,最後被選任為廠長,承包了鹽廠。

  但這絕不是一條好走的經營之路。18平方公里的鹽湖四週被庫布其沙漠死死圍住,常年肆虐的沙塵暴一次次將沙子捲入湖中,就像野心勃勃、胃口頗大的妖怪,恨不得一口氣吞噬鹽湖。當時鹽廠供應著沙區人民的就業崗位,對王文彪來説,逃離再也不是辦法,面對現實並行動起來才有可能刨出一條生路。“你生長在沙漠,就應該對它負責,把它治理好,讓老百姓不受風沙的威脅,不再餓肚子。”

  圖為90年代初的杭錦旗鹽湖廠。(資料圖)

  生存危機激發出保護環境的意識,幾乎是那個年代環境修復的起點。王文彪的個體故事和鹽湖的命運軌跡,都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開始進行“三北工程”防護林建設,號召人們向沙漠進軍,造林治沙,應對乾旱、風沙和水土流失帶來的生存危機。到了80年代中期,土地嚴重荒漠化的伊克昭盟(鄂爾多斯舊稱)也試圖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生態建設,允許單位和個人到農村牧區承包五荒土地,搞開發性建設,後來更是明確要求立草為業,科學養畜,發展商品經濟,走效益畜牧業的路子。

  有了政府的鼓勵性政策和沙區百姓的生存需求,“王文彪們”在庫布其沙漠上的綠色追尋開始了。

  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

  王文彪打算在鹽湖周圍種樹,防沙固土。沒有錢買樹苗,他抵押自己的摩托車,借來一點啟動資金,後來又從賣出的每噸鹽中抽出五塊錢,用來種樹植草。他親自從鹽廠中挑出27名靠譜的員工組成林工隊,專職清理鹽湖的沙子和植樹造林。

  條件惡劣,過程艱辛,栽下的樹有不少“夭折”了——不是被曬死就是被吹倒,有時還會被附近牧民的羊連根刨起。柳樹死了,他們就種楊樹;在背風坡種不活,大家就換迎風坡種……沒有人能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提高樹苗存活率,一切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試驗。為了調動林工隊的積極性,王文彪組織起植樹比賽,以此活躍氣氛,鼓勵大家堅持下去。

  “任何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是零。我們不能好高騖遠,只要能憑著一雙手種活一棵樹,沙漠就多一點綠。”一邊生産,一邊植樹,他們花了八年時間,終於在鹽廠周圍種了兩萬多棵樹,護住了鹽湖。後來王文彪驚訝地發現,凡是樹活了的地方,高高的沙丘就不見了——樹長高後,固定住了沙丘,它們無法移動,風一吹,高處的沙子落入低處,填平低坑,沙漠變平了。

  庫布其沙漠第一條穿沙公路是沙區人民破解生存危機的利器,更刻下一代代治沙人追尋綠色的印記(攝于7月26日)。(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1997年,為了把生産的鹽更快運出沙漠,降低運輸成本,王文彪決定在沙漠腹地修一條穿沙公路。幾經波折,東挪西借,終於籌來7500萬元,他帶領13萬沙區人民費時三年,在漫天黃沙中修出庫布其沙漠第一條穿沙公路,全長115公里。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幾乎可以用來形容林工隊最初的十年。用王文彪的話來説,1988到2000年間的治理是被動的、完全靠輸血的,從企業的利潤中抽錢來治沙,“目的就是活下去。”到2000年底,伊克昭盟森林面積達到1587.9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16%。

  産業化投入 研發新技術

  有了90年代的積累和奠基,千禧年之後的沙漠治理進入了黃金髮展期。

  彼時,恰逢西部大開發戰略逐步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實現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了重要的目標。在這個背景下,伊克昭盟的“五荒”建設也逐步由農牧民家庭為主轉變為企業、公司大規模開發建設,先後有大中小100多家企業進入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進行開發建設。

  治理後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沙産業基地,可種植果蔬(攝于7月23日)。(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這個時期,除了生態修復外,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已經進入了“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四輪驅動的模式。深入其中的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産業化投入,“十五”期間,鄂爾多斯全市生態建設總投資就達到了21.1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3倍。

  “過去我們認為沙漠就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是我們的敵人,後來發現它很有潛能,很有價值,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跟腳下的沙漠打了三十年交道,王文彪不再無從下手,甚至深知彼此間的相處之道 。他想“把沙漠的陽光資源、廣闊的土地、生物資源等利用好,形成沙産業,就能變‘沙害’為‘沙利’,讓參與其中的老百姓綠了家鄉的同時,也富了自己。”

  他在沙區大面積種植甘草、肉蓯蓉等既能防沙固土又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藥材植物,形成健康産業,再帶動農牧民進行市場化參與。植樹造林的主力不再是27個人的林工隊,而是200多個民工聯隊。王文彪的企業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訂單收購“三到戶”,農牧民負責提供沙漠土地和種植管護即可。

  截止目前,該企業已經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的生態産業體系。據王文彪介紹,每年整個産業銷售收入有100多億,利潤大概在8%到10%。而整個庫布其沙漠所創造的生態財富達5000多億人民幣。

  向沙要綠、向天要水、向光要電後,庫布其沙漠産生了100多萬人的就業機會。沙區農牧民不再像以往一樣食不果腹,他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不足400元增長到1.5萬元,有10.2萬貧困戶脫掉貧困的帽子。

  2萬畝沙地上支起的60萬塊光伏發電板,年均發電量達5億度,銷售收入約4.5億元(攝于7月22日)。(央廣網記者張凱航 攝)

  對王文彪來説,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是“輸血+造血”的階段。産業化投入後,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體現。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這個時期,鄂爾多斯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庫布其沙漠的治理也進入了良性循環,屬於完全造血的時期。”

  順利“造血”的秘笈在於治沙技術的創新。不像一開始,樹總種不活,30年間探索出的100多項新技術和培育出的1000多種耐寒耐旱的植物種子,使得十幾秒就能栽下一棵樹,樹苗的存活率也達90%以上。整個庫布其也逐步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工業化治理的轉變。

  如今,看到沙海逐漸泛起綠色的希望,很多曾因風沙遠離故土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加入植樹造林的隊伍,走上治沙致富的道路。而曾經逃離後歸來的王文彪,卻開始走出去。他想把治理沙漠的經驗推廣給全球荒漠化的地區,“讓荒漠越來越少,植被越來越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