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十三五”信息化發展開啟新的征程

——學習貫徹《“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幾點體會

評論頻道 來源:人民網 2016年12月27日 21:5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系統部署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發展主攻方向、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優先行動等,細化落實了“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信息化領域的任務部署,為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規劃》的出臺,標誌著“十三五”時期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四梁八柱”正式立了起來,標誌著中國信息化邁向新的偉大征程。通過比較以往國家信息化戰略規劃,《規劃》在戰略取向、任務佈局、組織實施等方面具有以下五個顯著特點。

  一、信息化的戰略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論從國內外發展形勢,還是從信息化發展本身看,“十三五”時期都是極其特殊、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五年。《規劃》強調,“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信息化引領全面創新、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我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成長為全球互聯網引領者的關鍵窗口期,是信息技術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搶佔戰略制高點的激烈競逐期,是信息化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新舊動能充分釋放的協同迸發期。正因為如此,《規劃》無論從戰略定位、任務佈局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現了“十三五”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關鍵性。從信息化戰略定位看,圍繞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規劃》進一步突出了信息化引領創新和驅動發展的先導作用,明確了信息化全面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地位。

  二、信息化發展更加注重核心能力建設

  《規劃》體系化部署10大重點任務,呈“三四三”戰略佈局,優先部署了構建現代信息技術和産業生態體系、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等三項核心能力建設。個人理解,這一戰略轉變的主要考慮是:

  第一,經過多年的推廣應用,信息化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持續滲透和擴散,我國信息化應用水平顯著提升。例如,在經濟領域,通過推進“互聯網+”行動、網絡強國戰略、數字中國建設等,我國信息經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5年信息經濟總量達到18.6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27.5%;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21.8萬億元,正式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華為、阿裏等一批企業創新能力進入國際前列。在政治領域,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融合走向深入,統一完整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形成,“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實踐行動有力提升政府在線服務供給能力,助推政府體製革新和治理模式創新。在社會領域,教育系統“三通兩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國家級醫療雲平臺加快建設,天津、上海、江蘇等超過10省(市)已建成省級醫療雲平臺,推動區域內醫療健康數據互聯互通。越來越多的城市借助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城市服務入口,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地區醫保結算等在線服務,極大滿足民眾公共服務需求。

  第二,信息化核心能力不強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維護國家安全的矛盾日益凸顯,已經上升為“十三五”時期甚至更長一段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核心技術嚴重受制於人已經成為我們最大差距、最大短板、最大“命門”。當前,我國在高端芯片、軟體開發工具等基礎性領域甚至沒有成熟産品,在金融、能源、交通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應用領域超過80%依賴別人的技術、産品及服務。另外,隨著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常態化、複雜化,我國網絡安全核心技術能力短板、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風險隱患,使得國家網絡安全防控能力還不能有效應對國家級、有組織的高強度網絡攻擊。

  三、信息化發展更加注重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我國信息化發展起步階段實施以應用帶動信息化全面發展的戰略,而推廣普及信息化應用的先導領域是政務信息化系統建設。1993年12月,我國啟動了金橋、金關、金卡“三金工程”,推動政府辦公重要業務系統建設;“十五”期間,《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02〕17號)進一步明確加快“十二金”工程建設,圍繞“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推動電子政務先行發展。同時,國務院成立了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確立了信息化工程帶動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可以看出,政務信息化應用推進的力度領先於國民經濟和社會領域信息化建設。

  與之對比,《規劃》圍繞新發展理念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的要求,創新性提出六大主攻方向,其中第一個主攻方向即為引領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強調要不斷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在重大任務部署中,把構築融合創新的信息經濟體系擺在四大應用體系構建的重頭戲位置,從一二三産信息化融合應用和新興業態培育四個方面佈局。

  這一戰略取向轉移的主要考慮是:一是由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需求決定的。我們可以看到,《規劃》國內形勢研判主要圍繞經濟領域需求展開,從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出發,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分析了經濟領域對信息化的需求。二是由信息經濟發展規律與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的歷史性交匯決定。當前,互聯網已從新工具新手段向新基礎設施和新的創新要素轉變,與實體經濟正從平行發展走向相向而行,從媒體、零售、金融等消費領域向生産生活全方位、全鏈條、全角度滲透,從消費側的銷售、服務環節向生産側的研發、設計、製造等環節滲透,對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將成為互聯網融合創新的主戰場,也將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規劃》強調要發揮信息化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三是經過20多年的應用普及,政務信息化建設得到逐步深化,電子政務網絡和應用服務不斷向基層政府延伸,政務公開、網上辦事、政民互動顯著提升。目前的癥結已不是應用深化的問題,更多的是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協同機制缺乏,部門利益阻撓導致網絡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同難的問題。

  四、網絡空間治理成為信息化規劃佈局的新領域

  對比“十二五”及以往各時期的戰略規劃,《規劃》把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作為信息化規劃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部署了網絡內容建設、網絡文明建設等重大工程,目的是構建向上向善的網上輿論生態,建設健康、綠色、安全、文明的網絡空間。

  《規劃》統籌考慮這一新涌現的重大因素,主要考慮是:從互聯網發展規律看,互聯網發展演進已經從工具手段到基礎設施,進而形成繼陸海空天后的第五疆域。隨著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互聯網對社會形態、組織結構的影響呈加速態勢,催生了一個更為複雜的社會生態環境,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平臺對網上輿論引導、意識形態安全、社會倫理、道德、法律、治理和安全提出了全新挑戰,面臨監管缺失、規則重構等諸多新問題。個人認為,正是從網絡空間兼具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特性出發,從承載道德倫理、網絡主權、數字生活等重大現實問題角度出發,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五、信息化規劃佈局和實施更加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重新構建了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量化指標體系。《規劃》圍繞重大任務體系佈局,從信息化總體發展水平、信息技術與産業、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經濟、信息服務5個方面,確定了17項量化指標。與以往規劃相比,指標更加體系化,更加突出時代感、導向性、可操作性,滿足發展新需求。比如,為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首次提出了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的指標;為貫徹依法治國總體要求,首次提出電子訴訟佔比的指標;為貫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目標,提出了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率指標、電子健康檔案城鄉居民覆蓋率指標。

  二是除了以往規劃以專欄形式出現的重大工程外,《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部署了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超前部署、北斗系統建設應用、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資源共享開放、“互聯網+政務服務”等12項優先行動。這些行動主要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的全力補齊短板的要求,突出針對性,聚焦前沿,把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口脫貧、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活改善等領域信息化工作優先位置。這12項優先行動同6大主攻方向、10大任務體系、16項重大工程、6大政策措施共同構成了“十三五”信息化的“四梁八柱”。

  三是《規劃》組織實施部分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信息化工作問責制度的安排,明確要求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實、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單位和領導的責任。同時,明確定期開展考核評估並向社會公佈考評情況。《規劃》通過建立問責制度、完善監督考核機制等途徑和抓手,強化部門統籌協作的動力機制,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各自為政、分散建設、系統性和整體性不足等問題,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十三五”時期的重頭戲,要在信息化發展上大有作為。《規劃》的出臺標誌著新時期國家信息化工作正式啟航,落實好《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部署,充分釋放信息化發展潛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作者:中國貿促會電子行業分會 張強)

編輯:張筱宇 責任編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