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圍繞“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事件而掀起的口水戰,正反映了當下教育改革的困境。眾多底層百姓依然期待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而相對處於優勢境況的階層卻期待早日徹底擺脫應試教育桎梏。兩者如何兼顧權衡,頗費思量。
5月4日,是衡水中學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一位父親舉著吊瓶,帶著正在輸液的女兒前來參觀。10歲的女兒此前連續四天發高燒到38、39度,但父親認為開放日機會難得,想讓孩子好好感受衡中的氣氛,“我們沒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女童”“吊瓶”“衡中”,這樣的組合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公眾的眼球。視頻一經傳播,旋即引爆輿論,並一度衝入熱搜榜前列。
作為一位從鄉村走出來的農家子弟,我十分理解這位父親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但對於帶著高燒女兒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這種有失理智的方式,卻不敢茍同。
輿論場上,同樣仁智互見,引發了一場口水戰:一些網友批評女童父親“越是沒文化的人,越是喜歡用力過猛”,“雞生蛋後,嫌自己不會飛,卻逼著雞蛋飛”,認為這種“打雞血”的做法是一種病態教育,甚至看到了父親身上“沒有人性的狼性”;而一些網友則理解這位父親的“責任和愛心”,覺得他正是因為吃過沒文化的苦,才期待孩子通過刻苦的學習來爭取向上通道。
窺一斑而知全豹。一樁小事,雖然喧囂一陣很快就會過去了,但所折射的問題卻值得引發深思。從某種意義上講,“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這樣的個案,之所以不經意間就令輿論場撕裂,其背後隱藏的兩個階層的焦慮或許才是深層次的原因。
作為身處社會底層(或者有過底層經歷)的人,在資源相對匱乏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能否拼命擠上衡中這樣的獨木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命運。當這成了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出路”,而且是可以不憑門路,憑考試分數論英雄的公平之路時,又有幾人能淡定?
而相對處於優勢境況的階層,同樣也滿懷焦慮。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能在優渥的條件下延續優勢,另一方面他們大多又痛恨于應試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期待教育生態向更加關注孩子感受的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轉變。但在應試大環境難以遽然改變的情形下,也只能無奈地加入逼迫孩子的大軍之中。心有不甘的他們,對於“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這樣的極端行為,無疑會天然滋生反感情緒。不僅如此,批評抨擊背後還潛藏著對衡中模式類學校破壞教育生態、自家接受“素質教育”的孩子該如何與之競爭的現實隱憂。
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圍繞“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事件而掀起的口水戰,正反映了當下教育改革的困境。眾多底層百姓依然期待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而相對處於優勢境況的階層卻期待早日徹底擺脫應試教育桎梏。兩者如何兼顧權衡,頗費思量。
視頻中有一個鏡頭讓人心頭百味雜陳:當一臉病容的小姑娘面對採訪者提問怯怯地回答“希望考上(衡中)”時,站在一旁的父親則斬釘截鐵地説“一定要考上!”“不能辜負爸爸的希望!”這是鼓勵還是命令?這是逢難必上的勇往直前還是不進則退的孤注一擲?
家庭情況和所處立場地位的不同,當然對教育的理解和需求會有差異。但不管怎樣,教育孩子要尊重其身心發展規律理應是共同的原則。帶著女兒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我們不必過於上綱上線,甚至動輒給他戴上“狼爸”的帽子,但這位父親教育方法失當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有必要善意地提醒他要講究方法,在激勵孩子的力度上再多些溫度,對孩子的要求多些伸縮度和自由度。否則,罔顧孩子意願和現實、甚至透支孩子健康的“為了孩子好”,一廂情願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適得其反。(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