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近日,江蘇南通一則“媽媽午夜給老師發微信被拉黑”的信息在網絡熱傳。
從上圖可以看到,10月1日零點左右,這名家長給劉老師發了兩條信息,大意是要求老師安排自己的兒子當班上的值日生,認為沒讓孩子當一次值日生,這樣很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然而,消息發出後劉老師並沒有回復,10月7日晚8點多,該家長再次給老師發信息時發現自己被“拉黑”,憤而將此事發上了微博。對此,校方給出了解釋,家長經常淩晨給老師發信息總歸不太妥當,孩子插班來到學校,之前一直不太適應,其實老師下周就準備安排孩子當值日生。
此事經過網絡發酵,隨即引發熱議。有人認為,老師的做法固然不對,但是家長命令式的語氣讓人很不舒服,尊重是相互的,家長不尊重老師在先,也不能全怪老師;也有人認為,老師的做法有些欠妥,一句話不説就將學生家長“拉黑”,確實換來了“一時清凈”,但是解決不了問題。
老師直接“拉黑”家長,當然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家長半夜給老師發信息的行為,更讓人感覺不妥。如今,暢通的網絡溝通渠道讓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絡變得越來越緊密,換言之,正是因為交流渠道太隨意、方便,反而成為老師無形的精神負擔。可想而知,作為老師的壓力是與日俱增的。
我們再看此事涉及的問題,事件已然通過網絡曝光,關於網友認為深夜發消息打擾老師的討論,這名家長回應認為並不構成騷擾。如此下去,繼續對峙的結果只會向該家長最初意願的反方向發展,皮筋越拉緊,就可能斷掉。望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長在要求老師積極“配合”的同時,是否事先考慮過怎樣的溝通方式才是妥當的,這更考驗身為父母的自身修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美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誠然,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發揮學校和家庭的各自優勢,這兩大系統只有相互彌補不足,才能搭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營造老師、家長良好的溝通環境,不妨先從立規矩開始,雙方真誠合作、友好溝通,共同樹立起良性溝通的渠道。如,老師儘量提前“定規矩”,並明確告知交流時間;家長端正心態,正視學校是孩子建立社交生活的平臺,讓他們更好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如此,要建立起“走心式”溝通,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與思考。(央視網評論員 竹雨)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