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關係在互利共贏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特約專家張永蓬

  進入21世紀,隨著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和中非關係步入全方位、機制化發展軌道,中非合作的成果逐步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但比較刺耳的是,西方國家及媒體也不斷發出詆毀中非關係的雜音。然而,事實勝於雄辯,中非合作的現實證明中非關係的互利共贏性無可置疑。

  從歷史和政策角度看,不同於西方與非洲關係,中非關係是建立在遭受殖民主義統治和掠奪的共同或相似歷史基礎上的,有著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礎。在整個20世紀後半葉,中非關係始終沿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道路向前推進。其時,中國在政治上支持非洲國家獨立,經濟上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援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坦讚鐵路;非洲國家則在政治上,特別是在恢復聯合國席位上給予中國重要支持。進入21世紀,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非合作論壇後續行動計劃均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得到落實。中國提出“真實親誠”的對非合作理念和支持非洲工業化發展等舉措,都是中非互利共贏的政策實踐。

  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贏性還體現在中非經貿合作的優勢互補上。中國的優勢在於:基本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有著豐富的發展經驗,建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形成高中低端各級産品搭配的産業鏈,並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和雄厚的資金積累,有為數眾多的有實力、有資質的外向型企業。中國有條件為非洲發展提供産品、資金和技術合作。非洲的優勢在於:有石油、天然氣以及黃金、鑽石、鈾、銅等諸多儲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戰略資源,還有可可、咖啡、棉花等豐富的農作物和可觀的漁業和畜牧業資源;多數非洲國家18-30歲左右的年輕人約佔人口總數的50%-60%,勞動力資源豐富。近十年來,非洲國家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年均增長保持在4-5%左右。有資源、人口優勢加上經濟增長的積極勢頭,未來數十年非洲的市場潛力將非常可觀。中非優勢互補為中非互利合作提供了物質基礎。

  中非經濟合作的形式和成果集中反映了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贏性。自20世紀90年代及至進入21世紀以來,中非經濟合作逐步由簡單的工程承包轉向産業合作,其中基於市場原則的股份制合作成為主要形式。以採礦業為例,其方式一般是:先由中方企業投資勘探,或由中企收購第三方礦權,然後中非雙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合資企業的生産、銷售和收益均按照現代企業方式運作和分配,不存在利益失衡問題。

  中非經濟合作重在培育非洲國家自主發展的能力。針對非洲國家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與安哥拉、蘇丹等有條件的非洲國家探索出了“資源換基礎設施”的合作模式,在中國進口自身所需能源資源的同時,也幫助後者發展起了較好的道路交通和煉油廠等基礎設施,使其擁有了自我支撐和自我循環的産業能力。近年來,隨著中非産能合作的深化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在非洲的推進,中方更加重視與非洲國家的均衡合作,積極開展旅遊、農業、輕工業、漁業等多領域合作,為中國與資源貧瘠國的互利合作探索出新的路子。

  數十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以援助、投資、工程承包等多種形式幫助非洲國家建設了數千公里(有統計為5000公里)的公路和鐵路、數量眾多的水電站、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已經或正在逐步形成不同規模的産業輻射帶,惠及廣大非洲地區。近年開通的亞吉鐵路和蒙內鐵路都將成為輻射非洲內陸縱橫的基礎性工程,其沿線及終端都將形成集物流、倉儲、生産加工、金融及商業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經濟帶,必將帶動相關國家的就業、國民收入的提升和發展。此外,近年來中非重點推動的非洲工業園區建設將在更深和更廣的層面推動非洲工業化發展。在推動非洲發展的同時,中國企業也在非洲實現了自身價值和利益,帶動了中國産品、技術、標準走向非洲以及世界市場。

  中非關係的政策基礎、互補性、經濟合作的方式和成果充分説明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贏性絕非口號,別有用心的不實指責是對中非關係實際成果的漠視。相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召開必將推動中非各領域合作再上新臺階。(作者張永蓬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