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主動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訴求。
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當前我國著重解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美好生活,就是老百姓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美好生活”指標。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佈局新時代新發展,我們一定要緊緊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研究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形式,抓住主要矛盾,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經過長時期特別是過去五年的快速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我國已經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正如教育部長陳寶生22日在答記者問時所説,“中國教育個子大了,骨架壯了,顏值高了。”個子大了,説的是現在我們每年有2.6億多學生;骨架壯了,就是説我們教育結構的調整取得了很大進展,地區佈局在公平方面有了進展,在質量方面有了提高;顏值高了,就是説我們人力資源培養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取得的教學成果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五年時間我國教育投入由2萬億元突破3萬億元大關,邁向4萬億元大關,年均教育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教育新體制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人民在教育方面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五年來,中國教育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有了系統性的提升,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已經能夠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其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就是:過去是人們想上學,現在是人們想上好學,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需求發生了一個質量型的轉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落實好十九大精神,建設教育強國,就要把一個個民生利好政策,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美好生活”提質增量。這就是陳寶生部長在記者會上所説的教育領域派發的四個紅包--“到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77.4%提高到85%;均衡發展,標準化發展,一體化發展,化解擇校熱,完全消除大班額;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42.7%達到50%;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調動教師從事教育的積極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落實好十九大精神,就要在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補短板,就要向農村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更大群眾基數的“美好生活指數”才會有更大提升,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根本人力支撐。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價值遵循上追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美好生活指數”中的重要增量之一,本著對國家民族和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繼續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注重內涵發展,以改革突破推動質量提升,努力回應新時代人民對教育的新期待,我們一定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約評論員 程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