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教育學者楊東平的研究顯示,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與專科院校。以湖北省為例,2002~2007年5年間,考取專科的農村生源比例從39%提高到62%,以軍事、師範等方向為主的提前批次錄取的比例亦從33%升至57%。而在重點高校,中産家庭、官員、公務員子女則是城鄉無業、失業人員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動倍感艱難的不僅僅是農村少年。2004年,廈門大學教育學院課題組對全國34所高校的生源狀況進行調查後發現,普通工人階級子女考入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別減少了7.9%與5.6%。 學者廉思更為人知的身份是“蟻族”概念的提出者與《蟻族》一書的作者。他與團隊走訪的蟻族,家庭狀況與所考入的學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連專科都考不上或不願讀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選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莊作為研究樣本,那兒濃縮了中國基層凋敗的模樣——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麼人,一旦鬧出點什麼動靜,一大幫無所事事的年輕人立即呼啦啦地從網吧、桌球室裏涌了出來。 看著他們在轉型期中國一小片瀰漫著塵土與工廠粉塵的土地上揮舞著年輕的肢體,廉思開始覺得,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陷入停頓。
超級中學的出現,很大程度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機會,大多被各省最富競爭力的高中包攬。例如,2010年,北大清華在陜西自主招生名額的98.9%、保送名額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壟斷。裸分考上北大清華的幾率越來越小。據來自北大招生辦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學生中,只有10人沒有任何加分,其餘60人則通過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徑邁入北大。他們絕大多數出自超級中學。 這是中國高中版的馬太效應,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競爭力的重點高中實力越來越強,迅速升級為超級中學。絕大多數的普通高中與縣城高中,被遠遠甩在了後面。 “這一被大大拉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楊東平説,“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疊加了優越家庭的優勢,寒門子弟拿什麼和他們競爭?靠什麼改變命運?”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賦予部分名校招攬傑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權,有機會通過這一途徑直通名校的,是超級中學與省級重點中學的學生。 在甘肅會寧這座以寒窗苦讀聞名的狀元縣做實證研究時,清華新聞學院09級本科生張曄遇上了一名垂頭喪氣的農村少年,這位被學校推薦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剛從考場上下來。“很多題目,他連看都看不懂。”張曄説。 自主招生的考題涉及面廣,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觸到的事物,比如五線譜,比如殲十…… 清華社科2010級的陳美詩則在自主招生考試中遇到了一道關於費孝通在哪上大學的題目,她説:“我在進清華前連費孝通是誰都不知道,這題清華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于小燕(2005級受助學生,就讀院校:中央財經大學):一時感動容易做到,把激情留住幾天也不難,我們要做的是把感動和激情植入心田、烙進骨頭,化成我們一生向上的信念,變成我們永遠源源不斷追求進步的動力,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次感動,全力以赴實現我們心中的夢!只要不言放棄,“窮孩子”也可以有春天,我現在力量還小,所以只有學好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養,長大成材、紮根西部、服務西部,做一個真正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辜負我們得到的關注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