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相約端午佳節,相約屈原故里。6月16日,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文化論壇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屈原祠隆重開幕。
15日,應邀參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的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抵達湖北秭歸,並於當晚接受了媒體採訪,余老的睿智、幽默和特有的詩人語言給現場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文化部非遺司 湖北省文化廳 湖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宜昌市人民政府 活動亮點:祭祀屈原 龍舟競渡 文化論壇 屈鄉民俗
據《史記》記載:屈原乃楚國大臣,遭讒被流放,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後來看到楚國被攻破,心如刀割,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江浙一帶盛傳此傳説: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父兄均被楚王殺害。後來奔向吳國,助吳王伐楚。吳軍士氣高漲,百戰百勝,越國大敗,勾踐請和。 可伍子胥力勸要剿滅越國,可吳王不聽,還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自刎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為紀念曹娥的孝節,縣府知事為其立碑宣揚。後人還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百越族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産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他們的器皿有獨特的圖騰,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江河湖泊之上,鼓聲震天,槳櫓如攪,一對對龍舟追逐競渡,充滿著一種歡樂的節日氣氛。
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