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舉行,包括屠呦呦在內的五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那麼,獲小行星命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榮譽呢?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殊榮。那麼,這到底是怎樣一個至高無上的殊榮呢?小編仔細給您講講。
先從小行星的發現講起,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是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1801年元旦夜,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美麗的西西裏島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並以羅馬女神“谷神”之名命名了他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至今,小行星發現已走過了二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是選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來命名,後來絕大多數小行星的命名成了對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紀念。
在今天,當觀測者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首先授予這個天體一個暫定的編號。等證實了“新”的小行星就是新發現的天體後,小行星就會獲得一個國際永久編號。
對於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發現者個人有權利在編號後的10年內為它提出一個名字用於命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對名字予以審核後,將對外發佈。
一般小行星命名僅授予那些在某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者團體。當然,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請命名,例如:北京奧運星和神州星。在地球上60億人口中,只有極少數人獲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榮。
而我國最早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是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這顆星是以我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張衡來命名的。此後,我國陸續有幾十顆小行星被冠以科學家的名字,張鈺哲是中國現代第一位其名被命名為小行星的科學家。
張鈺哲之後,蔡章獻、葉叔華、戴文賽、錢學森等科學家都先後獲小行星命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王選、劉東生和谷超豪也已獲得過小行星命名。越來越多科學家的名字點綴了這片天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十位科學家獲得小行星命名。
2016年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上,包括屠呦呦在內的五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屠呦呦因“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四位科學家均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用小行星命名科學家雖説並不是新鮮事,但至今仍被各國視為對一個人最高的讚譽。試想一下,用一個人的名字賦予一顆星球生命,用一顆星紀念這個人的一生,讓後人每當仰望星空之時都能想起前人奮鬥的歷程。這是對這個人最高的禮讚,也是對後來人最好的激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命名儀式上表示,本次命名是對五位科學家創新精神和重大貢獻的高度肯定,對於激發我國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加快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浩瀚的星空,因為被賦予了人的生命、科學的色彩,而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光芒璀璨。讓獲得最高成就的科學家的名字永久鐫刻在星球上,讓獎勵與激勵並行,這是國家對科學人最高的關注。
本文綜述自:
中國五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 人民日報 2016-01-05
屠呦呦等五位著名科學家獲得小行星永久命名 新華社 2016-01-05
小行星命名:科學家至高的榮譽 《中國科技獎勵》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