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七七”,中華民族從沉淪到覺醒的偉大轉折,也是民族精神不斷昇華的奮進過程。然而比幅員遼闊更令敵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個民族在存亡之際迸發出的巨大勇氣和驚人力量。7月7日,我們要送上一份敬意。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播出時間:CCTV-4中文國際頻道 2015年7月7日起 每天8點檔《中國新聞》播出

往期點播
節目看點

  《中國新聞》將從7月7日起推出60集系列報道《不能忘卻的紀念》,每集3-5分鐘。系列報道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內容涵蓋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節點,採訪地點涉及中國幾乎所有省份並延伸到海外,旨在揭露侵華日軍的罪行,凸顯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突出中國共産黨的核心作用,同時展現中國人民的偉大壯舉。

報道亮點:

  廣闊的拍攝地域。該系列節目報道範圍遍及海內外,採訪地幾乎涉及中國所有省份,並延伸至海外。
  強大的採訪力量。不僅有國內記者還聯合駐外記者,將採訪觸角延伸至緬甸、印度、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及英國、美國、俄羅斯等二戰同盟國。
  超強的歷史文獻價值。 系列報道基本涵蓋了從“九一八”事變到受降日的抗戰歷程中所有的重要節點,重大事件,不僅全景式展示中國人民的抗戰,還充分體現中文國際頻道的對外特色,關注外國人眼中的抗戰以及東南亞戰場上的華人華僑的抗戰,力爭體現整個報道的文獻價值。
  精良的節目製作技術。節目中首次大規模運用演播室虛擬技術,60集節目有三分之一以上採用了虛擬,虛擬技術直觀再現歷史場景,主持人置身其中講述歷史故事,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大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

  歡迎收看每天早上8點、中午12點、晚間21點《中國新聞》節目。您同時可以登錄央視網,關注“CCTV4”微信公眾號和“CCTV中國新聞”官方微博,獲取更多信息。

走訪抗戰親歷者 披露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宜昌市夷陵區我們見到了91歲的蘇賢樹老人,蘇老當年是一名江防軍,在與日軍戰鬥中負傷,傷癒後又加入了川江漂雷隊,任務是在長江上佈防水雷。當時從湖北到四川沒有公路,唯一的交通線就是長江航線,日軍想繼續進逼陪都重慶就必須經過石牌,而中國軍隊則必須利用天險守住石牌。1943年,日軍發動了鄂西會戰。奪取石牌是此次會戰重要戰略目的之一。1943年5月,日軍調遣10萬餘兵力,上百架飛機,對位於石牌方向的國軍第六戰區主力發起進攻。雖用盡各種方式,日軍久攻石牌不下,掉頭東逃。石牌也被當時中國軍隊稱為“鐵血要塞”。

  石牌保衛戰,中國軍隊粉碎了日寇自宜昌西窺重慶的圖謀。如今像蘇老一樣的抗戰老兵在世的都已經是90歲以上的高齡,在接受我們採訪十天后,抗戰老兵蘇賢樹去世了,而這也成為了蘇賢樹老人一生中最後的影像。——《中國新聞》記者

  在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旁,我們見到了82歲的倖存者粟遠奎。過去的五年裏,他一直在為大轟炸受害者的民間對日訴訟索賠而四處奔走。索賠辦公室就在遺址附近,談到童年時期對轟炸的記憶,粟遠奎至今對三次轟炸記憶猶新。2010年起,粟遠奎擔任“重慶大轟炸”受害者民間對日訴訟索賠團團長,先後三次赴日起訴。在粟遠奎看來,他們這麼做的意義就在於,不僅要為同胞討回一個公道。更要還原這段歷史,因為現在很多人忘記了這段歷史。——《中國新聞》記者

記者手記

《不能忘卻的紀念》:西方觀察者眼中的敵後抗戰

記者手記:
  一段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今天(23日)在CCTV4系列報道《不能忘卻的紀念》中播出,其中很多畫面是首次在媒體上曝光的。
  這些影像是開國上將呂正操的女兒呂彤鄰近期在美國第二國家檔案館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找尋到的。原始視頻長達21分鐘,是1944年到1947年的近三年時間裏,美軍觀察組成員在延安拍攝的,記錄了中共敵後根據地在缺少彈藥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抗日的真相。1944年前,西方國家對中共敵後抗日曾存在很多誤解,直到他們來到延安,看到遊擊隊在簡陋的環境下用土法製造手榴彈和地雷,看到敵後武裝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看到三三制政權激發了各個群體的積極性,等等,才改變了此前的印象。他們的文字和影像漂洋過海,在西方國家引起很大反響,甚至直接影響了美英等盟國對中國共産黨的態度以及戰略決策。這段珍貴的歷史影像此後一直保存在美國第二國家檔案館。

《不能忘卻的紀念》:西方觀察者眼中的敵後抗戰

記者手記:
  今天《不能忘卻的紀念》為您講述一群西方觀察者眼中的敵後抗日。節目中播出一段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很多畫面是首次在媒體上曝光的。這些影像是1944年到1947年的近三年時間裏,美軍觀察組成員在延安拍攝的,記錄了中共敵後根據地在缺少彈藥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抗日的真相。他們的文字和影像漂洋過海,在西方國家引起很大反響,甚至直接影響了美英等盟國對中國共産黨的態度以及戰略決策。
  “華北遊擊戰”的報告
  您一定聽説過白求恩,但不一定知道林邁可。出生在英國的林邁可是白求恩的好友。1937年12月,他們坐同一艘船從溫哥華來到中國。林邁可把自己在中共敵後根據地所看到的記錄下來,並傳到西方,讓世界看到了真實的敵後抗戰。
  林邁可撰寫的“華北遊擊戰”的報告,目前保存在美國第二國家檔案館,它長達26頁。在報告的正文前,美國戰略情報局加了一句評語:“這是一位極為聰明能幹的英國青年人對華北遊擊根據地的個人觀察”。
  林邁可在報告中認為,對“遊擊武裝不抗戰”的批評大多出於對情況的無知。遊擊武裝在缺少彈藥和炸藥的情況下,無法發起大規模攻擊,而小規模的戰鬥幾乎每天都有,日軍的據點被襲、封鎖溝被填、公路被摧毀、電線被切斷。1942年的上半年,僅一個縣的民兵就進行了400次戰鬥。一位八路軍指揮官對林邁可説:“連抓虱子的空兒
  都沒有”。時任晉綏軍區司令員的呂正操當年和林邁可熟識,他的女兒呂彤鄰近期在美國第二國家檔案館翻閱了大量資料,發現不少是林邁可撰寫的報告。
  美軍觀察組在延安珍貴歷史影像曝光
  抗戰初期,像林邁可一樣活躍在敵後根據地的西方人士還有不少。1937到1938年,一些西方記者、醫生、旅行家紛紛來到延安,記錄了中國共産黨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抗日的真相。1944年7月,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派駐的美軍觀察組進入延安。一段保存在美國第二國家檔案館的珍貴影像,記錄了觀察組在延安看到的情景。
  美軍觀察組原本打算在延安駐紮三個月,但最終逗留了將近三年,先後來過上百人。這些人在來到延安前,對中共抗戰存在諸多誤解。但實地探訪後,幾乎都徹底顛覆了此前的看法。第三任觀察組組長彼得金此前從不掩飾自己的反共立場,而通過四個月的考察,對中共抗日的決心與能力有了清楚的了解。他對晉察冀指戰員説:“你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同意,而且讚賞。”近三年時間裏,觀察組向美國政府撰寫了大量報告,認為雖然中共武器有限,但是遊擊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
  從包括林邁可在內的西方人士,到後來的美軍觀察組,他們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經歷,直接影響到美國等盟國的戰略決策。最早呼籲美國政府與中國共産黨建立聯絡的就是這些來過延安的“中國通”們。他們讓世界看到了敵後戰場的真相。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