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將於4月20日上午在福建省南平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的“323”惡性殺人案,以造成8死5傷的驚人數字,衝擊著公眾的耳膜。
而在此前的3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發生張建瑞全家5人被殺害案;2月3日,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發生祝才發殺死一家7口案。
近期接連發生的這些惡性刑事案件,讓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驅使犯罪人狠下如此黑手?
過不去的那個心結
“我對殺人的起因有異議,我對殺人的過程也有異議……”4月8日,在南平“323”惡性殺人案的一審庭審現場,對於公訴機關的指控,被告人鄭民生一直重復著“我有異議”4個字。
“323”惡性殺人案件發生後,有部分評論將其犯罪歸咎於社會問題導致。真是這樣嗎?
“犯罪人在犯罪後一定會給人們一個理由,如果我們把這個"理由"當回事,順著它去分析研究,那"結論"一定就全錯了!”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今天對《法制日報》記者説,如果從犯罪人的角度去尋找解釋,那一定是:好事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壞事是外部影響造就的。這就是著名的“歸因理論”。
“鄭民生確實存在諸如失戀和無房等問題,但失戀與無房並不是犯罪的理由,而且很多窮人雖然身居陋室,但家庭生活仍很溫馨,親人之間仍然相親。”李玫瑾説,普通人難以想象犯罪者的邏輯。
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李玫瑾把鄭民生歸結為心結類犯罪。
“心結是指一個人對刺激的反應是失敗的,失敗後導致其以後遇到類似刺激會出現痛苦的反應。相當於在這根線上打了一個結,雖然還能縫東西,但每到那個點就過不去了。換句話講,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只要遇到類似刺激,一個人就過不去這個坎。”李玫瑾這樣向記者解釋。
鄭民生的心結是什麼?
“從目前來看,我們大致判斷一定是其家庭支持系統出了問題。”李玫瑾説,如果家庭親人之間相互扶持、幫助,關係很融洽,就不會出現如此瘋狂的行為。
“鄭民生符合心結類犯罪的心理特徵,就是情感創傷,沒有依戀,沒有牽掛,沒有一個愛他的人,沒有一個他愛的人,這個人就很可怕。”李玫瑾説,鄭民生不是精神病人,但又讓人感覺很瘋,與他的心結和情緒創傷有關。
危機隱于性格缺陷中
與鄭民生殺人案不同,李玫瑾把發生在北京市大興區的滅門案主角李磊歸結于缺陷人格的人格類犯罪者。
2009年11月23日22時許,大興區黃村鎮清澄名苑小區北區14號樓男主人李磊,先後持刀將妻子、妹妹、父親、母親和兩個兒子殺害。
根據警方的通報,李磊供述“殺親”是由於從小父母管教嚴格,婚後妻子在家裏又過於爭強好勝,長期的家庭積怨在心中累積,最終導致慘案發生。
李玫瑾推測,李磊或許從小由祖父母撫養長大,這是他對父母不親、討厭父母管教的一個原因。同時這種撫養也極可能造成他被寵溺的背景。此次的過激殺人還應該有一個強度較大的刺激。李玫瑾認為,這個刺激很可能是此前他們家在被拆遷時拿到的補償款。
“推算一下,幾百萬元的補償款在他們家買完110多平方米住房和開一個飯店後,應該還有一定結余。李磊是家中唯一的兒子,他一定想早點拿到剩餘的錢,但他的任性與揮霍使父母不願意這麼早就交給他。他説"老婆爭強好勝",這很可能是指妻子對他經濟上管得很嚴。從他殺人後跑到三亞、一路揮霍上萬元,到他被捕後還貪婪于窗外的景色,這些表現都可讓人們發現他的玩心、任性和自私。由此判斷,拿到剩餘款很可能是他的殺人動機。”李玫瑾分析道。
“這種人一般生長于結構健全,但功能並不健全的家庭中。這種不連貫、不均勻的愛常會導致他們自私、驕橫,甚至對父母的管教産生拒絕與怨恨,一旦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就會犯罪。”犯罪者在殺死兒子前的沉思,讓李玫瑾更加斷定這是個極度自私的人。
應啟動家庭干預機制
李磊被抓前一直彬彬有禮、樂於合作,“從來不給其他人添任何麻煩”。這讓李玫瑾開始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一個看來如此正常的人在某一個時刻成為最冷酷的殺手,該如何將這種謀殺扼于萌芽之中?
“在分析具體的心理歷程中,發現問題後還要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李玫瑾説,在某些國家,如果發現家庭出了問題,社會就會啟動“家庭干預機制”,不只是為了幫助一個孩子,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安全。
由於我國暫時沒有家庭干預機制,發現危險人格或者異常家庭時,李玫瑾建議,無論在社區還是在學校,對青少年的異常表現和行為,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包括關心、幫助、交流、及時懲罰等。李玫瑾贊成適當的懲罰教育,當然前提是不造成身體傷害,“我們必須讓青少年知道:做錯事,就要付出代價,形成對做壞事的恐懼感。”
在北京大興區接連發生“滅門”慘案後,北京市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紅宇曾做過專門調查。她認為,如果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疏導,很多慘劇都可以避免。
“人們普遍對心理和精神治療缺乏認識和了解。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心理不健康等同於"精神有問題"或者"精神病",很少因為精神壓力大向心理醫生求助。”劉紅宇説。
劉紅宇認為,國家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力度,使民眾對心理問題、心理干預和治療有正確的認識。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心理衛生服務人員職業規範,加快心理衛生立法進程,儘快出臺心理衛生法或精神衛生法。
責編:肖金平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