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再過不到一天的時間上海世博即將開幕,經過了七年多時間的籌備,終於等到了這樣一個時刻。這個過程應該説是充滿了艱辛的,就在世博倒計時的時候,讓我們現在把目光投向上海,投向上海人。
記者:
這裡就是世博園區的慶典廣場,在現場可以看到已經擺滿好了座椅,現場的工人正在進行30號開幕式的禮花彈的安裝。
工人:
名勝碼頭禮花彈的安裝,應該是説在29號12點以前全部完成。
記者:
這兩天來參加世博會的各國嘉賓開始陸續抵達上海。這裡是上海邊檢站專門設立的世博通道。
記者:
今天一天將會有六個總統團,三個首相團,十八個部長團,近三百八十名政要集中抵達上海。
記者:
福建海警和海事部門聯合進行反恐實戰演習,為上海周邊海域的安全保駕護航。
解説:
在世博物流中心的二號倉庫裏,深夜十點多,辦公室裏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物流中心工作人員:
接下來以後我們就先把它歸攏,歸攏以後,然後一票一票的清,我現在當班的就是12個小時。
解説:
今天,一群特殊的上海市民被特別邀請,乘坐世博號專線,到世博展示中心參觀。他們的身份是上海動遷居民代表,他們曾經的家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座座展館。
記者:
我身後不遠處就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國館,但是我更想告訴你們,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周家渡。幾年前,這裡的九千多戶居民因為世博會的召開,而開始了動遷,如今幾年過去了,他們住在何方?生活的又怎麼樣呢?
解説:
三林世博家園,是顧女士現在的家,五年前從周家渡街道白蓮涇搬到這裡,房子面積大了,環境和以前相比也大大改善。
顧女士(上海原周家渡居民):
應該是挺滿意的,這麼好的地段,那時候我們在白蓮涇生爐子的,沒有馬桶的,挺苦的,這個地方煤氣、衛生,應該説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是不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了。
記者:
當時那些街坊都過來了嗎?
顧女士:
都過來了,我跟他們聯絡,一個電話都過來了,他們到我這裡就像到了娘家,還是娘家好。
湯善明(周家渡街道辦事處市政科):
這幾年因為世博動遷,大動遷,還有世博配套道路,還有舊改項目,動遷工作難度是很大的,但是基本上到最後,我們大部分是通過協商,高高興興的離開我們周家渡,所以有這麼多的居民,不願意把戶口遷走,因為對周家渡有情結,有感情。再説儘管是老,因為它畢竟是個老城區,它各方面共建配套方面還是可以的。
字幕提示:
2006年陸傑拍攝的動遷照片,短短一年多,18300戶居民和227家工廠全部搬遷。
2006年5月4日攝影師陸傑拍下了姜家離開前最後一張闔影。
解説:
世博會前夕,動遷居民姜金祥特意和她的父母去了一趟世博園,希望能夠在這裡找到當年居住的地方。
姜金祥父母:
應該是這裡,就是這裡,應該是那個地方到家了,又到家了,我們到家了,故地重遊,把我們家鄉建設這樣美,我們不認識了。
解説:
2006年動遷到三林世博家園,如今故地重遊,一家人捧著拆遷前留下的門牌,又照著老位子再合一張。
姜先生(上海原白蓮涇居民):
這是我們原來居住地方的這塊門牌,搬遷的時候,帶到了新的世博家園保留紀念,我一直保存很好。甚至有的人家,把瓦片都帶了幾片。
解説:
除了門牌之外,姜家還保存了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上海市政府給每戶拆遷的家庭贈送的一本紀念冊,這本紀念冊的最後一頁有一張世博園門票,但是這張票他們不捨得用。
姜先生:
也是作為世博會,這一份珍貴的紀念品,就是買票也不會用這個。這個有特殊的意義。
顧女士:
走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真的依依不捨,現在看著那個世博場館那麼好,有我們的貢獻,是我們做出的貢獻,我挺感動的,我們中國真偉大。
4月24日,上南一村動遷居民宋明榴在中國館前展示自寫書法條幅。
4月24日,白蓮涇動遷居民身著旗袍參觀上海世博園。
4月29日,動遷居民代表受邀到世博展示中心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