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圖為北京地鐵。 (中新社發 玉龍攝)
一項有關北京“地鐵車票在上下班高峰時段加價”提案的報道,9日引發社會各方爭議,被稱為低票價的“北京模式”是否面臨變革?是否可借鑒海外知名大都市地鐵運營的經驗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既要讓城市化穩定快速發展,又要讓交通體系發展合乎市場規律,北京地鐵票價的制定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準確定位,找到適合的運營模式。
低票價的“北京模式”:從一角票價至“一票制”
北京地鐵始建於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條地鐵建成通車,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上世紀70年代乘坐地鐵是件奢侈的事,1971年1月15日,地鐵公主墳至北京站路段開始試運營,憑證件買票,票價1角。1角的地鐵票價持續到1987年底。1987年底,環線地鐵建成通車後,一線、環線開始獨立運行。一線及環線兩線地鐵票分別調價為2角,連續乘坐一線及環線兩條線的票價定為3角。1991年北京地鐵再次漲價,調至5角。之後5年,到1996年,北京地鐵再次漲價,票價調至2元,任意換乘。而隨著北京地鐵"復八線"于2000年與原一線相連並貫通試運營,地鐵票價漲至3元。
自從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鐵五號線開通,地鐵票價正式實行“一票制”,即不論乘車距離長短和換乘次數,票價統一由3元改為2元。
低票價的“一票制”政策,被專家們譽為公共交通的“北京模式”,來自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的數據顯示,由於五號線的開通和“一票制”的實行,全市地鐵客流量提升了30%。
在客流猛增的同時,地鐵公司的運營成本也隨之加大。據了解,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2004年到2006年人次運營成本分別為3.04元、3.02元和2.84元,票價下調為2元後,平均每人次虧損額約1.25元。而如此龐大的客流量帶來的虧損,將完全由北京市政府來埋單。
對於北京為何選擇降低軌道交通的價格,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海平曾表示,“這是為了讓老百姓從發展中得到實惠,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利用價格杠桿來調解公共交通的發展,調解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的合理比例。” “一票制”將使80%以上的乘客受益,也將使民眾公交出行的支出每人次下降約1.3元。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