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新聞):被譽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座標意義。從清光緒年間至今,對《瘞鶴銘》進行過多次打撈。
《瘞鶴銘》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落長江,南宋淳熙年間打撈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撈出五石七十余字。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千古之謎。經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160字左右。
1997年,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對“瘞鶴銘”殘石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古、打撈,發現了“欠”和“無”二字,但仍殘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瘞鶴銘》殘石打撈考古開工。此次打撈工程動用一艘打撈船,並利用現代化的打撈技術,對焦山西麓江灘進行一次科學、全面的打撈考古作業。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