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CCTV-1 |
05月12日 19:38 | |
CCTV-1 |
05月13日 06:10 | |
|
CCTV-新聞 |
05月13日 04:42 |
|
CCTV-新聞 |
05月13日 05:15 |
從今天開始,這枚5.12防災減災日的圖標正式啟用,走進我們的生活。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提醒公眾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兩年來,5.12汶川地震災區因為災後重建發生着巨大變化。而此時此刻,同樣需要關注的就是剛剛遭受地震災害重創的玉樹.在當地,如何加強減災防災的建設,採取多種方式提高應對災害的能力、為災區群眾建好安全的家,是眼下最急迫的問題。
玉樹孤兒學校演練緊急疏散
2010年5月10日下午,玉樹州孤兒學校利用下午第三堂課的時間在向學生講授地震避災自救知識。這所孤兒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地震中,學校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嚴重受損,所幸沒有學生遇難。當時同學們都在食堂吃飯,宿舍裏只有6名孩子,地震後也都全部及時獲救。
玉樹州孤兒學校校長尼瑪仁增説,玉樹每年都受災,應該給每個從小孩子培養這種意識。
地震後,這所孤兒學校除了保障好孩子們的吃、住之外,給他們講授防災減災知識也是授課的重要內容。負責援建孤兒學校的蘭州軍區某炮兵團專門派官兵把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整理為一個訓練提綱,對孩子們進行應急避險知識輔導。
隨着一聲哨響,同學們開始地震緊急疏散演練。這次演練暴露出一些不足。很快,同學們回到教室,教官對第一次疏散演練進行點評。同學們掌握了緊急疏散的要點,教官要求再進行一次強化演練。
經過4.14地震的劇痛,在玉樹災區,努力提高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水平被認為是提高人們應對災害能力的重要一環。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認為,第二個減災防災日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尤其是以學校為基礎的防災減災的教育、安全設防的教育,更重要的就是遇到災難時逃生技能的教育,這對任何一所學校都非常重要。
重建避開地震斷裂帶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這次玉樹地震造成2220人遇難,70人失蹤,受災人口達到20多萬,經濟損失巨大。其中,結古鎮的禪古村是這次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這個村子有40人遇難,房屋全部倒塌。
採訪中,禪古村村民對記者説:"害怕,害怕這樣的事情發生。"村民達蘇説,現在不敢再在房子裏面住。昨天下雨,有塌方,不敢睡,就在外面走來走去。很多村民和達蘇有同樣的感受。
目前,玉樹災區恢復重建正處於總體規劃階段。新建的家園是否安全可靠成為受災群眾最為擔心的問題,而這也是國家減災委的專家們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史培軍表示:我們一定要做好這個地方的風險評價,提高相對設防水平。
地震後,很多專家受邀為玉樹的安全評估提供專業的知識保障,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徐錫偉所帶領的小組負責繪出玉樹地震斷裂帶的具體位置和走向。
徐錫偉給記者解釋他們工作的意義:這是為恢復重建打基礎的一個工作。地震發生以後,産生地表破裂,通過實地調查,把斷層確定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讓規劃部門規劃恢復重建時,避開這些活動斷層。
徐教授介紹,地震發生時,地震斷裂帶活動斷層的錯動對位於上面的建築物産生的破壞力極大。重建選址有效地避開地震斷裂帶,是確保安全的基礎。經過十多天的努力,徐錫偉帶領的小組目前已初步確定玉樹地震斷裂帶的位置和走向,並將結果提供給規劃設計部門全盤考慮。
要讓村民住得放心,除了避開地震斷裂帶外,房屋的建造還需要達到相應的抗震設防標準。村民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概念現在已經體現在禪古新村的規劃設計中了。
據介紹,新建房屋從設計上是八度設防。房屋構造、房屋主要部件的結構都要進行進一步明確,包括建造房屋的材料,包括充分利用太陽能新型能源,這設計裏有一定的考慮。
加強救災裝備設施建設
在玉樹恢復重建的規劃中,救災物資儲備庫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提升是減災防災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青海省民政廳在玉樹設有一個救災物資儲備庫,這個備災庫只有1800平方米。4.14地震後,在第一時間,這個倉庫的1000多頂帳篷被用來搭建臨時指揮部、安置中小學生、安置傷病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救災物資儲備庫讓人們更充分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在玉樹恢復重建的規劃中,儲備庫的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儲備物資進一步擴充,以增強這一區域應對災害的能力。史培軍認為,加大對防災減災裝備、設施的建設是關鍵。一旦災難發生,我們能夠從容應對,否則我們不僅是手忙腳亂,還可能需要用生命的代價來去應對一場一場的災難。
提高應對災害的能力,是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産損失最有效的方法。來自民政部的消息説,目前中國已經規劃建設了24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市縣都建立了儲備庫點,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多災易災地區。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期待,是在應對各種災害的過程中,讓政府的指揮調度能力不斷得到提高,讓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不斷提高,從而做到防患於未然,有備無患。
責編:劉岩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