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力推"橄欖型"社會 高房價影響中産階層構成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9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廣網

  2000年前孟子就説過,“有恒産者有恒心”。中央黨校專家指出“橄欖型”分配格局,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

  4月5日,在居住了近四年的房子裏,李哲打點行李,決定放棄四年的北京生活,回家鄉江西南昌發展。近一年的時間,李哲一直遊走于北京的各個樓盤,但最終未買。不是沒有相中的樓房,而是房價高企讓他望而卻步。

  2006年大學畢業後,李哲進入北京一家報社工作。四年下來,李哲的感受是,現實越來越令人無奈。“房價在猛漲,而工資一直在原地徘徊,儘管是所謂的‘白領’,但對未來在北京買房沒有太多期待,二三線城市也許更適合我。”

  對於目前有些“白領”轉向二三線城市找工作,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陸學藝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房價太高,而更為嚴重的是高房價將使有些人退出“中産階層”,這將影響中國構建“橄欖型”社會。

  日前,溫家寶總理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強調,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分配製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此文一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中産”現狀堪憂

  按照社會學理論: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最穩定、健康的社會結構模型。4月5日,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吳忠民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所謂“橄欖型”分配格局,這是中央高層首次系統闡述。但溫家寶在文章中採用“中等收入者”的説法,而不是“中産階層”或“中産階級”。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首次正式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003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委託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設立《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戰略研究》的重點課題,陳新年是該課題組負責人,“當初我們做這方面研究的時候也是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其實內涵上(中等收入者)跟‘中産階層’還是比較接近的。”

  2005年6月,這份名為“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戰略”的研究報告提交給國家發改委規劃司。

  課題初衷是為了配合製定“十一五”規劃綱要,這份報告認為,“規範初次分配領域的秩序”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途徑。“不斷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讓更多的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中來”是報告中最大的亮點。

  據陳新年回憶,在2003年承接課題時,有關中等收入者概念的界定就存在很多爭議。按照當時國家統計局對現有社會結構進行的五等分法,無法確定中等收入者比例到底有多大。

  經過分析比較,課題組根據個人以及家庭年收入為標準進行劃分,確定“家庭年收入5.37萬?16萬元,個人年收入3.4萬?10萬元”為中等收入者。

  對於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標準,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後表示,按照現在狀況,個人年收入達到6萬?10萬元,才算是中等收入者。

  蘇海南認為,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很小,中等收入者群體沒有形成他(她)們特定的行為規範和相應的價值體系。

  對此,吳忠民也認為,在比較成熟的現代社會當中,中等收入者應該佔80%左右。他認為,目前的中等收入者心態是“現實的不踏實,未來的不確定”。

  “擴中”難題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央就強調,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

  今年兩會結束後,有媒體報道被寄予厚望的《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被國務院退回修改的消息。

  “指導意見”起草于2004年,在2007年至2009年間前後舉行了6次徵求意見討論會,但至今也未能與公眾見面。

  按照國家發改委早在2006年就已經確定的“提低、擴中、調高”的改革思路,據曾參與討論的專家表示,“提低”較為容易,而擴中、調高的改革,因涉及到財政、稅收等諸多部門,利益很難平衡。

  上述專家表示,在稅收起徵點上一直存在爭議,當前工薪階層70%月工薪收入尚未達到現行的2000元起徵點,如果不較大幅度提高個稅起徵點,很多低收入群體很難成為中等收入者。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曾指出,政策很難在“擴中”方面直接發揮作用,是因為一個國家中産階層的擴大,和整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同樣,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也認為,“擴中”的整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一二十年的時間,政府很難從行政上直接介入。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兩個提高”是針對當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更有學者指出,目前收入分配結構仍是“金字塔型”。

  那麼,收入分配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換,有哪些影響因素呢?蘇海南認為,分配秩序混亂和分配關係不合理是主要因素。

  陳新年也認為,影響因素從層次上來分,一個是初次分配,另一個是再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有很多問題沒有理順,導致低收入者很難進入中産階層。比方説一些壟斷行業進入門檻不是均等的。

  陳新年進一步分析認為,在制度層面,國有經濟領域裏看電表的人年薪可達二十萬;在非國有經濟領域裏面,包括外資、港澳臺的企業,是利潤型企業,工資壓得非常低,限制了這些人成為中産階層。

  吳忠民擔憂的是,現在不是“擴中”的問題,而是如何“保中”。由於房價的提高,部分中等收入者可能要從中産階層當中退出來。反過來,由於房價很高,進入中産階層的門檻也提高。未來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影響中産階層:房價、通貨膨脹、失業等。

責編:扈玲娟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