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時政滾動

七常委與七個村莊的故事:深入“老少邊窮”地區

發佈時間: 2014年04月10日 0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新聞

領導人視頻集

原標題:

  3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村委會與幹部群眾座談,聽取意見和建議。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3月27日,李克強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看望貧困戶。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3月25日,張德江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吳地村看望群眾。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3月24日,俞正聲在雲南省武定縣插甸鄉彝族小院農戶家中進行座談交流,聽取基層黨員群眾意見建議。新華社記者 劉建生攝

  3月23日,劉雲山在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與基層幹部群眾座談,聽取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建議。新華社記者 李 濤攝

  3月25日,王岐山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主持召開蒙陰縣委常委擴大會議。新華社記者 丁 林攝

  3月26日,張高麗在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小橋子村看望貧困戶王井山一家。新華社記者 王 曄攝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展開。和此前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每人聯絡一個省類似,在第二批活動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聯絡一個縣。

  3月17-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教育實踐活動。此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分別前往各自聯絡點:李克強到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張德江到福建省上杭縣,俞正聲到雲南省武定縣,劉雲山到陜西省禮泉縣,王岐山到山東省蒙陰縣,張高麗到吉林省農安縣。

  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為什麼選擇這7個聯絡點?他們“下鄉”,都説了什麼、做了什麼?

  到田間地頭走訪考察

  “直接到群眾中去聽意見”

  鄉村,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生中都曾具有的經歷和烙印。

  總書記習近平,在1969-1975年,曾在陜西梁家河大隊當過6年知青,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麥子一扛就是200斤;李克強也在1974-1976年間在安徽省鳳陽縣當過知青;張德江當知青的時間則是1968-1970年;劉雲山是在1968-1969年間,在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卜蓋公社勞動鍛鍊;王岐山也在陜西省延安縣當過3年知青;張高麗則是“農民出身,種過地、犁過田”。

  因此,對基層、對鄉村,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可以説有天然的感情。正因此,他們率先實踐了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強調的工作方法:“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直接到群眾中去聽意見”。

  “請大家講,我們是來聽的。”在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和幹部群眾座談的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地説道。這座村莊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在焦裕祿和工作隊挖泥封沙、栽種刺槐幾十年後,終於擺脫了風沙的肆虐,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我提三點希望:一是希望教育實踐活動一抓到底,不要一陣風;二是希望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像焦裕祿那樣到群眾中去;三是希望中央多想辦法讓農民的錢袋子進一步鼓起來。”曾和焦裕祿一起治沙的老黨員雷中江老人説。

  在這場小型座談會上,基層幹部群眾暢所欲言,總書記則不時插話,與他們交流。

  此前,在對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的考察中,總書記更是一連串提出“審批項目集中辦,形式怎麼樣”“一站式做到了嗎”“服務中心實際效果怎麼樣,是不是真便民了”等問題。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其他常委“下鄉”的過程中。

  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來到比路面低近1米的鐵路退休職工隋富的家,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邊走邊問:“已經是半地下,下雨的話,雨水會倒灌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李克強説:“政府正在想辦法給大家徹底改造,很快就會讓大家住上樓房。”在田頭,他冒著春雨、登上泥壟察看墑情,抓起地上的一把幹土,説:“這也只有‘十個水’吧?再能下一天一夜就好了。”

  來到雲南考察,同時擔任全國政協主席的俞正聲則在武定縣插甸鄉大古普村問孩子學校伙食,在衛生院問基本藥物供應和群眾看病報銷情況,在貧困戶家裏和大夥兒嘮家常。來到陜西省禮泉縣昭陵鎮高菜堯村的劉雲山,在山坡上和農民交談問生産生活;在山東蒙陰縣,王岐山在垛莊鎮後裏村的紅色文化教育展覽室裏調研;在吉林農安縣農安鎮小橋子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張高麗在大棚裏察看瓜苗長勢,緊握住勞作群眾沾滿泥巴的手,向他們詢問情況。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跟大家面對面交流,能夠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感受和實際要求,這個目的達到了。”習近平説。

  考察當地窗口單位

  “務虛”的落腳點是“便民”

  “我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絡點,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志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我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3月18日,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説。

  “焦裕祿精神”,是習近平此次下鄉一以貫之的“紅線”。在習近平看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的焦裕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正實踐了“為人民服務”的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不僅讓少年時代的他“受到深深震撼”,更讓他“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即使數十年後,也依然“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焦裕祿式的幹部,是習近平心中的好幹部。而群眾路線教育,正是對黨員幹部的教育活動。因此,在幾位常委的“下鄉”中,對理想信念的重視都放在第一位,帶著明確的“務虛”色彩。

  到蘭考調研考察的習近平,甫一下車,就直奔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在那裏,他對偶遇的另一隊學員説:“我也是來學習的。”他還語重心長地説:“要見賢思齊,組織黨員、幹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來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幹部。”

  到福建上杭縣,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張德江首先瞻仰了古田會議會址、古田會議紀念館、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等地,重溫革命優良傳統;劉雲山作為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反復強調作風與思想覺悟的關係;王岐山到達山東蒙陰縣後,則來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向烈士和革命傳統致敬。作為中央紀委書記的他,此次“下鄉”中強調得更多的是黨建與作風建設。

  即使是“務虛”,幾位常委的落腳點也都落在“實處”。強調焦裕祿“時刻不忘群眾、堅持為民服務”精神的習近平,就于3月17日來到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考察這些窗口單位是否真正“為民服務”。

  對窗口單位的考察,也成為此次七常委下鄉的一大共同點——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都考察了所在聯絡點的一些窗口服務單位。

  窗口單位是“黨和政府的直接形象”,也是服務民眾的第一現場;是簡政放權的直接體現,也是影響社會效率的主體。或者説,七常委全都選擇窗口單位進行考察,也體現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是否真正“便民”、讓民眾實惠與滿意。群眾的滿意程度,是檢驗這場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唯一標準。

  聯絡點選擇各有深意

  深入“老少邊窮”地區

  和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七常委的聯絡省相比,此次的7個聯絡縣,選取範圍和第一批完全不重合。歸納起來,兩批教育實踐活動,七常委的調研、考察範圍已經覆蓋了14個省區,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全覆蓋”。

  其中,習近平聯絡了河北和河南,李克強聯絡了廣西和內蒙古,張德江聯絡了江蘇和福建,俞正聲聯絡了甘肅和雲南,劉雲山聯絡了浙江和陜西,王岐山聯絡了黑龍江與山東,張高麗則聯絡了四川和吉林。聯絡點的範圍遍佈中國的東南西北。

  而此次七常委下鄉的一大特色,是普遍選擇到貧困基層、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去了解情況、體察民情——在此次的7個聯絡縣中,河南蘭考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翁牛特旗是貧困旗,福建上杭縣是著名革命老區,雲南武定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山東蒙陰縣則位於沂蒙山革命老區。

  同時,除了“老少邊窮”,本報記者發現,7位常委在選取聯絡點時,也特意選取了“不熟悉”的地區。在兩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除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批實踐活動中選擇了河北省這一曾有過直接從政經歷的省份外,其他6位常委都沒有在聯絡省份、聯絡縣所在省份直接從政的經歷。分析人士指出,這種“不熟悉”,恰恰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基層情況。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是反“四風”,恢復黨和群眾本有的魚水關係。而反“四風”,正是為了給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真正讓百姓受惠。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才在蘭考縣調研時指出,以“民心熱線”這一服務機制來説,把各種渠道的群眾反映綜合起來受理和解決是一個好做法,但既要注重提高辦事效率,又要建立長效機制。他叮囑道:“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虎頭蛇尾,不能搞形式主義。”

  李克強則在調研中考察了更多的民生問題。在翁牛特旗所屬的赤峰市,李克強考察了全市棚戶區的情況,這是新一輪“棚改”的重頭戲;在翁牛特旗,李克強重點考察了兩方面的內容:醫療改革與行政審批。他在一座衛生所裏問兩位村醫:國家津貼夠生活嗎?他説,你們讓鄉親們不出村就看上病,地方近、花錢少,按群眾的話説是方便實惠,診所雖然小,卻解決了大問題。在政務服務中心,他專門詢問群眾辦事的方便程度,稱政務服務中心是這一屆政府改革的“馬前卒”。

  在雲南,俞正聲的調研側重民族與宗教。他指出,要加強對民族宗教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加快雲南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建設。而在吉林農安縣小橋子村,張高麗就新農合、養老補貼、新農保、糧食直補、農田水利建設等問題,跟農民一一作答。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目的就是查擺和解決黨員幹部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促使黨員幹部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使我們黨能夠帶領人民群眾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共産黨領導13億人民,實施正確的領導,我們就一定會實現中國夢,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在蘭考,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地説道。

  (綜合本報、新華社、各省黨報報道)

  製圖:潘旭濤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習近平 教育實踐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