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時政滾動

習近平在德國妙用《浮士德》回應“中國威脅論”

發佈時間: 2014年03月30日 0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北京晨報 | 手機看新聞

領導人視頻集

原標題:

  當地時間3月28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的自覺選擇,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當天下午,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在德國總理默克爾丈夫紹爾陪同下來到柏林音樂學院參觀。彭麗媛觀摩了聲樂課,並同師生交流,表示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希望兩國音樂院校加強交流。

  偏見往往最難消除

  習近平指出,眾所週知,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面對中國的塊頭不斷長大,有些人開始擔心,也有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國就要攝取世界的靈魂。儘管這種論調像天方夜譚一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卻樂此不疲。這只能再次證明了一條真理:偏見往往最難消除。

  習近平表示,中國早就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深知,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高13億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中國要聚精會神搞建設,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一個是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習近平表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還能走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只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習近平表示,事實勝於雄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做出自己的貢獻。

  期待兩國製造牽手

  習近平指出,未來5年至10年對中德來説都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他相信,當“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真誠牽手合作,我們所製造的將不只是高質量的産品,更是兩國人民的幸福和理想。

  習近平最後表示,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週年。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選擇,我們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習近平演講所引名句

  ●黑雲壓城城欲摧(見李賀《雁門太守行》)

  ●國雖大,好戰必亡(見《司馬法》)

  ●和而不同(見《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論語》)

  ●大邦者下流(見《道德經》。寓意為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見《戰國策》)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德國諺語)

  ●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德國文學家萊辛)

  ●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德國前總理勃蘭特)

  ●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

  ■答問

  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防禦的國防力量

  演講結束後,習近平還回答了現場聽眾提出的問題。

  在回答關於中國改革的問題時,習近平強調,改革在中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已經作出了頂層設計,提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正在逐項落實。

  在回答關於中國國防預算的問題時,習近平表示,中國的國防預算是符合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國防建設正當需要的。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中國也再不能重復鴉片戰爭以後在列強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防禦的國防力量。

  在回答關於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問題時,習近平指出,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對周邊國家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當前,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總體是好的。我們主張通過協商和對話妥善管控分歧,解決爭議。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

  ■解讀

  用歌德作品回應“中國威脅論”

  專家認為,這次演講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正面回應,是從中華文明、現實發展和世界大勢等方面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全面、系統的闡述。

  習近平在演講中指出,一些西方人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只能再次證明:偏見往往最難消除。

  “墨菲斯托”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人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建説,習主席這樣的表達很接地氣。“演講沒有自説自話,而是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引用家喻戶曉的德國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易於接受”。崔洪建説,科爾伯基金會是一個沒有黨派色彩、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的基金會。

  ■會談成果

  中德宣佈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雙方就中德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決定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為中德關係發展進一步確定了方向。

  習近平建議雙方:第一,政治上做可以信賴的朋友。第二,經濟合作要實現質的跨越。第三,加強人文交流。第四,在國際事務中保持有效溝通,共同推動地區熱點問題的外交解決。第五,共同致力於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儘早啟動中歐自貿區建設聯合可行性研究,通過對話協商解決中歐貿易和投資爭端。

  會談後,雙方發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了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兩國領導人還共同會見了記者。習近平表示,發展中德關係,好比駕駛一輛汽車,必須看得遠,才能安全和順利。只要我們雙方充實燃料,握好方向盤,中德合作之車一定能既跑得快,又開得穩,駛向光明的未來。

  本版均據新華社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