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攝影:李維娜
製圖:李姿閱
“有些地方存在著或多或少的GDP崇拜,為了擴大GDP總量,不計消耗、不計對環境的損害,個別地方甚至弄虛作假,我作為國家統計局局長最憎恨這種現象。”
“地方統計機構計算的GDP加起來以後,大於國家GDP。出現這個情況,有技術性的原因,恐怕也有某些地方數據不夠實在的原因。”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
“最近幾年,我們對縣市區黨政領導的考核出臺了一個辦法,包括六個方面,39項指標,總分100分,這體現了不單純以GDP增長論英雄。”
——湖北省黃岡市市委書記劉雪榮代表
“要科學運用GDP,科學分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數據,為提質、增效、升級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
統計如何打破唯GDP論,體現科學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和經濟核算制度應該怎樣完善?在大數據時代,統計改革又該如何推進?
兩會期間,“兩會e客廳”邀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圖左二)、湖北省黃岡市市委書記劉雪榮代表(左三)、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左四),就統計領域熱點話題展開對話,訪談由本報記者朱劍紅(左一)主持。
“不以GDP論英雄”已成為共識
主持人:談到統計,大家最熟悉的一個詞可能是GDP,現在“不以GDP論英雄”已經成了共識。能不能具體談談,怎麼理解“不以GDP論英雄”?
馬建堂: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我個人認為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不能唯GDP論,不能搞GDP崇拜。有些地方存在著或多或少的GDP崇拜,為了擴大GDP總量,不計消耗、不計對環境的損害,個別地方甚至弄虛作假,我作為國家統計局局長最憎恨這種現象。不以GDP論英雄,並不是否定GDP,而是不能搞過了頭,搞成對GDP的崇拜。
第二是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用以監測評價發展的水平、質量、節奏,甚至發展的成本、效率,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主持人:劉書記,您在實際工作中怎麼看待GDP?
劉雪榮:最近幾年,我們對縣市區黨政領導的考核出臺了一個辦法,包括六個方面,39項指標,總分100分。這體現了不單純以GDP增長論英雄。根據實踐情況來看,這樣的考核辦法能夠比較好地調動科學發展的積極性。
主持人:趙院長,作為統計學專家,您有什麼學術上的建議和想法?
趙彥雲:GDP的科學統計,不是一個指標,而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從生産到分配,從投資到消費等等。要科學運用GDP,科學分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數據,為提質、增效、升級服務。
既要反映跑得快,也要反映跳得高、跳得遠
主持人:不以GDP論英雄,那以什麼論英雄?統計局提供了哪些能夠反映經濟發展質量的新指標?
馬建堂: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更好地體現科學發展。
要更加完善和健全GDP的核算,因為它目前還是反映我們發展成果的一個重要的核心指標。現在比較熟悉和重視的是生産法GDP,還有需求法GDP,反映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的需求。還有一個收入法GDP,反映工資、折舊、利潤、政府的財政收入,可以反映GDP這個蛋糕企業和政府各切了多大。
單純完善GDP核算還不夠,要設計一些指標來反映國家、地方産出的消耗情況,如單位GDP的能耗和單位GDP需要的勞動力,單位GDP産出的稅收,或者叫做GDP的含金量。所以我們要建立反映GDP質量的指標,讓大家既要重視經濟發展速度,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另外,要抓緊建立健全綜合反映科學發展和提質增效升級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的改善、社會和諧的狀況等幾個方面。通過這樣的綜合指標體系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佈局的發展。在這方面,我們有了發展與民生指數,有了創新指數,我們已經第一次把11個發展質量的指標列入統計制度、小康建設進程的監測等。
通俗地説,中央要求我們科學發展,不僅要跑得快,還要跳得高。我們的指標體系既要反映跑得快,也要反映跳得高,還要反映跳得遠。
爭取下半年制訂出統一的核算制度
主持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國家統計局有什麼打算和想法?
馬建堂:這件事情的核心問題是核算體制。我們國家現在實行的是分級核算制度,國家統計局核算國家的GDP,省市統計機構核算各省的GDP。現在地方統計機構計算的GDP加起來以後,大於國家GDP。出現這個情況,有技術性的原因,恐怕也有某些地方數據不夠實在的原因。
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提高源頭數據質量,更需要改進核算體制。要從自己算自己的,走向國家統一來算,這就是加快建立國家統一地區生産總值的核算制度。這是一個很急迫的任務,但是難度也不小。我們的路線圖,就是今年要認真研究核算方案,充分聽取地方部門的意見,爭取在今年下半年制訂出來。這件事情很重大,需要獲得批准。
趙彥雲:想把數據搞得特別實,這是需要有投入的。比如抽樣調查要提高精度控制,調查的複雜性就要提高,調查的規模也可能提高。
利用大數據,是統計改革的方向之一
主持人:馬局長,現在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可能在很多方面對統計工作提出挑戰,您怎麼看?
馬建堂:電商的崛起給傳統商業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挑戰,也給反映商業活動的統計部門帶來根本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很大的機遇。
統計部門對大數據還是比較敏感的,我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研究大數據對統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過去傳統的統計方式,是由統計專業人員設計統計表格,從名錄庫裏找到企業去調查生産數據。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有很多商業主體在名錄庫裏找不到,卻有交易活動和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是現成存在的,而且是海量的、非結構化的、非標準化的。對統計部門而言,除了自己生産數據,還要利用已經存在的數據,而這類數據最大優點就是每天都可以獲取,是統計的寶藏。
利用大數據,是統計改革的方向之一。要打造現代化服務型統計。統計是在生産數據,生産出來的數據不是藏在自己家裏,放在自己的硬盤裏,要發佈和利用。要利用這些真實、科學的數據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為政府管理服務。
劉雪榮:剛才馬局長講得非常清楚,一方面海量的數據極大豐富了統計數據的來源,另一方面數據來源的多樣性又要求我們對現行統計方式方法進行變革,變革得快,就能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