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載風雨歷程,中國共産黨帶領各族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行。在慈善領域,大眾慈善越來越主流化。“公益+互聯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慈善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2016年《慈善法》的推出,對我國的慈善事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鄧飛:微小如穗粒,也要細拾起
  • 前不久是鄧飛的生日。這天早上,他早早便來到央視網接受專訪,隨後趕往某醫院參加慈善活動。下午在清華大學進行“中國鄉村兒童聯合公益”主題講座,向學校師生和媒體人“推銷”他的“會飛的盒子”。

  • 鄧飛于2011年進入慈善領域,先後發起“免費午餐”、“農村兒童大病醫保”、“e農計劃”等慈善項目,利用新媒體平臺在慈善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嘗試。

  • 近兩年,大眾慈善越來越主流化。“公益+互聯網”狂飆突進。指尖公益不僅解構了傳統慈善的捐贈方式,還給予了公共募捐和大眾捐贈以去中心化的新詮釋。《慈善法》的推出,對我國的慈善事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 據《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2015年預期全年社會捐贈總量達992億元;全國登記註冊志願者超過1億人,佔人口總數的7.27%;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5.8萬個,比2014年的60.6萬個增長8.6%。

  • 習近平強調,慈善是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標誌,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體現,慈善事業是一項全民的事業,要廣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宣傳慈善典型,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 從“媒體人”到“公益人”
  • 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與國家政策不謀而合,這一年鄧飛聯合500位媒體人發起了“免費午餐計劃”。

  • 而在2011年之前,鄧飛還是一個幾乎與慈善毫無瓜葛的調查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鄉村老師小玉。小玉告訴鄧飛,她所在學校(貴州省黔西縣花溪鄉沙壩小學)的學生沒有午餐,每天她一個人端著飯盒,沒辦法面對他們熱望的眼神,不得不快步走進自己的宿舍去吃飯。

  • 小玉的話觸動了鄧飛這個濃眉大眼的湖南漢子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於是,他聯合其他同行一起發起了針對貧困山區的“免費午餐計劃”。2011年4月2日,黔西縣沙壩小學成為全國第一所享受“免費午餐”的學校,169名學生吃到了熱乎乎的飯菜。項目啟動短短幾個月,“免費午餐”便籌集到1600多萬元善款,為77所學校1萬多名孩子提供了免費午餐。隨著“免費午餐計劃”的順利推廣,鄧飛也一腳踏進了慈善之門,再也不忍抽身。

  • 鄧飛進入慈善領域的2011年,對於中國慈善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移動互聯網和網絡支付平臺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的交流及生活方式,使得慈善有了更多可能性。

  • 據統計,2014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共計約1042.26 億元,相較2011年的845億元增加了約23%;2014年底,全國共有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60萬個,比2011年大幅增長31%。

  • 此外,2014年度我國登記與未登記的志願服務組織約220.3萬家,登記志願者6710萬人,未登記志願者4200萬人。其中,參與志願活動的1.091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

  • 就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慈善的洪流之中,鄧飛繼“免費午餐計劃”後,又先後發起了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中國兒童安全基金、“會飛的盒子”等公益項目,探索解決困厄鄉村兒童的系列難題;以及讓候鳥飛基金、中國水安全公益基金、暖流基金等關注自然環境保護的公益項目。

  • 提起從“媒體人”跨界為“公益人”,鄧飛是這樣解釋的:“通過文字去影響讀者進而影響社會,不如通過行動去直接謀求改變。中國不缺少寫字的人,而是缺少行動者。”於是,鄧飛選擇做一個“行動者”。“這個國家的方向取決於每一個人的聲音和行動。關注是第一步,而當我們開始行動時,改變就會發生,行動改變中國。”

  • 推動慈善事業的産業化發展
  • 2016年對於中國慈善界註定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因為今年9月1日,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將頒布實施。這部《慈善法》歷經10年的調研起草,令慈善界萬眾矚目、翹首以待,如今終於塵埃落定。

  • 鄧飛對於這部即將實施的《慈善法》寄予了很大期望。最讓他興奮的是,《慈善法》規定,設立慈善組織直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即可。此外,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即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

  • 登記難和資源困境,一直是壓制民間慈善生長的兩座大山。長期以來,中國對慈善組織實行雙重管理制。成立民間慈善組織,需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且要找一個政府機關或黨政部門做主管。而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權則屬於稀缺的公益資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官辦的基金會和慈善會手中。

  • “《慈善法》的推出等於解放了慈善。一方面簡易了登記手續,可以讓想做慈善的人更加容易地進入慈善領域、成立慈善組織。另一方面實際上是把公募權從國營基金會里拉出來,分享給所有想做慈善公益的個人和群體。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鄧飛評價説。

  •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教授劉培峰與鄧飛的想法不謀而合,他總結説:“(新慈善法)實際上為更多民間慈善組織名正言順進入慈善領域鑿通了長期淤積的渠道。”

  • “那樣會把大量社會資源,引流到慈善公益領域裏來。我們可以想象,在今年或者是明年,會有更多的資本和人才,甚至是精英流入到慈善領域。行業水平會得到整體提高。”鄧飛興奮地説。這便是鄧飛期待的“慈善産業化”。“我們把慈善交還給社會,交還給市場,讓人民來選擇,讓市場來淘汰。中國的慈善才會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具有活力,並且有秩序,還能可持續。”

  • 《慈善法》在此方面的重大突破,正體現了本屆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思路。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佈置今年重點工作時指出: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

  • 此舉運用到慈善領域,可謂深得民心。

  • 那麼作為“公權力”的政府,在慈善領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對此表示:“首先是法治,為公益慈善作一個明確的制度安排。這個制度安排,一是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慈善權);二是建立使公共資源有效配置和在陽光下運行的機制;三是保障這些資源有效地用於社會的過程。其次是登記、稅收這樣的行政權力的運行。再次是出現問題以後的執法和監督。此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這次《慈善法》裏專門一章講到這個問題,即培育和支持。”

  • 王名也是參與本次《慈善法》起草的重要專家。他認為,“這次的《慈善法》是一個里程碑,對整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社會治理創新、社會轉型,是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無論是從立法過程,還是現行的立法框架,抑或是從法律出臺後所可能形成的制度空間來看,這次的立法都是非常成功的。”

  • 慈善的新意
  • 鄧飛微信的個性簽名是“微小如穗粒,也要細拾起”。

  • 這正體現了他“微公益”的理念。“我們很多很多的人很微小,但是我們聯合起來就是很大的力量。而且我們主要依賴的也是微博、微信這樣的新工具。”

  • 目前,國內慈善事業越來越借助新媒體工具。據《2014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佈),2014年,國內某三大在線捐贈平臺和淘寶公益網店共募集善款4.28億元,相比2013年增長42.6%,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其中,通過微博和微信等移動客戶端捐贈人數佔總人數的68%,捐贈金額佔61%,手機捐贈已超過傳統的電腦捐贈成為主流。在線捐贈的捐贈者以青年為主。某在線捐獻平臺參與捐贈的網友中,95.7%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 2015年9月7日至9日,數百家公益組織、知名企業、明星名人、創意傳播機構還共同發起了首個“中國互聯網公益日”。

  • 不僅捐贈渠道“新”,國內慈善項目的創意也越來越有“新意”。

  • 從2015年開始,鄧飛將注意力從幫助孩子,逐漸轉為幫助孩子的父母。“因為我們認為,幫助孩子很迫切很重要,但還是一個輸血的過程。我們要可持續,就要幫助孩子的父母,幫助他們在鄉村提高收入。”

  • 鄧飛的這個慈善項目叫做“e農計劃”,主要是幫助鄉村推銷農産品,以及風景旅遊資源,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實現鄉村的自我造血,使鄉村的家庭能夠團聚。

  • 此外,徒步、跑步、騎行、馬拉松以及越野等“運動公益”也開始進入人們視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挑戰8小時”、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的“一個雞蛋的暴走”、阿拉善SEE的“穿越賀蘭山”等一大批運動公益項目先後啟動。

  • 環保公益也越來越受關注。2015年,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園提起了首例民間環境公益訴訟案,並以環保組織的勝訴告終。該案為首個由社會組織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也是首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公益訴訟案件,同時也是第一例獲得“環境公益訴訟支持基金”資助的案件。該案標誌著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進入一個新時代。

  • 人才一直是慈善事業的短板。面對慈善公益人才短缺的現狀,各類慈善人才培訓機構及培訓項目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2015年4月26日,由民政部和清華大學聯合發起的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11月12日,由深圳市亞太國際公益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成立;鄧飛也創立了“青螺學堂”,聚焦貧困縣的年輕人。此外,國家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等政府機構和慈善組織也經常開展慈善培訓活動,為我國的慈善事業輸送人才。

  • 2014年的全國“兩會”,首次將慈善事業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表明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今年出臺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願服務活動。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