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時三十分許,距遺體告別儀式還有好幾個小時,殯儀館外已有上百人翹首等待。其中有各路媒體記者,更多的還是普通民眾,鬚髮皆白者亦不在少數。北京大學的工作人員在現場發放小白花和季先生生平的小冊子。
今早,國學大師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季羨林最後半年多的晚年生活是“最幸福的”,因為與兒子季承團聚,並相處愉快。
" target="_blank" title="">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詳細】
2008年12月,清華時期的季羨林廣交朋友,多年後他在文章當中回憶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所記得起名字的友人多半都是外係的,比如當時歷史系的胡喬木。。【詳細】
2008年12月,畢業後的季羨林工作並不如意。正在極度鬱悶的時候,母校清華大學和德國學術交換處互派留學生的消息傳來,他立即寫信報名參加了選拔考試,結果呢,被錄取。【詳細】
2008年12月,1945年9月,季羨林決定回國他在日記裏寫道:回到家來,吃過午飯,校閱稿子。“十年一覺歐洲夢,蠃得萬斛別離情。”季羨林坐在船上回望哥廷根,不覺滿眼含淚。【詳細】
2008年12月,隨著東語系的壯大,季羨林也迎來了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在北京大學1952年和1956年的兩次教授評級中,季羨林都是一級,而更大的榮譽是1956年他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詳細】
2008年12月,北京大學朗潤園內有個小池塘,這裡荷葉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季荷,季荷池後面就是季老的住所,就是在這裡他寫出了對文革的反思《牛棚雜憶。【詳細】
2008年12月,老而彌堅:八十多歲高齡完成《糖史》和《吐火羅文譯釋》 從67歲到91歲,24年中,季羨林迎來的卻是他的第二個學術的春天。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他八十多歲高齡的時候。他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兩部學術專著《糖史》和《吐火羅文譯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