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一週媒體 人物]送別國學大師季羨林和任繼愈

CCTV.com  2009年07月12日 13: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進入[中國新聞]>>

專題: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逝世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7月11號,國學大師季羨林和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在北京逝世,讓整個文化界蒙上濃郁的哀傷。各大媒體都紛紛刊登文章悼念兩位大師。

    1. 新華社 季羨林:風風雨雨一百年

    季羨林1911年出生於山東一個小村莊。由於家境貧窮,六歲投奔叔父,由叔父撫養長大。1930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季羨林滯留德國直到1946年方才回國。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發表的論文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奠定了其在國際東方學和印度學界的地位。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係並任首任系主任。其後還擔任過北京大學的副校長。

    2. 《中國日報》 季羨林:獲印度政府最高榮譽

    無論是對於研究中印關係史、印度歷史與文化、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吐火羅文、唐史,還是翻譯梵文等語種文學作品,季羨林先生在印度古代語言研究領域的工作、成就、造詣,都具有首要的、根本的重要性。鋻於季羨林在印度文明研究方面的貢獻,印度政府于2008年授予他一項特別的榮譽——“蓮花獎”。“蓮花獎”是印度政府授予在科學、文藝、藝術和學術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人士的最高榮譽。

    主持人:另一位國學大師任繼愈是著名的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他也是山東人,享年93歲。雖然他不為大眾熟知,但是他在業界的影響與季羨林先生相比並不遜色。

    3. 香港《大公報》 任繼愈:打破中國無宗教觀點

    學界公認任繼愈對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認為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並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各階層。任繼愈還提出“儒教是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宗教”的論斷,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性質的總體認識和定位,是認識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理論貢獻,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此外,任繼愈先生撰寫與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堪稱中國哲學教科書之經典。

    主持人:兩位國學大師為人們所敬仰,不僅因為他們的學識,還因為他們的品格。

    4. 《人民日報》 季羨林:把我頭頂上的桂冠摘下來

    人們尊稱季羨林先生為“大師”、“泰斗”、“國寶”,季羨林先生卻要求請辭這三頂桂冠。季先生認為,國學比他基礎好的人大有人在,自己受不起國學大師的稱號,而對於學術泰斗,這幾十年,他做學問的時間太少,雖然有些成績,但是離泰斗還有距離,而至於國寶這一詞,季先生認為,他和其他13億中國人一樣,都是普通人,稱不上國寶。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自己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先生對這三頂桂冠的請辭,不是虛偽的做秀,而是求真求實作風的表現。

    5. 新華社 任繼愈:哲學性格淡泊人

    任繼愈先生説,他從小喜歡刨根問底,所以對哲學感興趣,研究人生的根本問題。幾十年的求學和治學生涯,任先生的體會是,搞哲學要敢於懷疑,不能別人説什麼就信什麼。而在為人處世方面,任先生談到一個小學老師對他的做人影響很大,這位老師教他們做人要正直,不要奉迎,不講違心的話,不顯示自己,尊重別人。而近年來,任繼愈先生一直專注于與名利無關的古籍整理工作。

    6. 二人同為愛國人

    媒體報道,作為同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季羨林先生和任繼愈都是有著很深的愛國情感的人。季羨林先生在1946年謝絕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聘約,回到了中國。季羨林先生還在《留德十年》一書中深情地寫道:“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偉大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任繼愈也經常教育他的學生,“無論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還是作為一名學者,第一位的是要愛國。”

    7. 新華社 讓大師的燈盞照亮未來

    兩位先生可謂學貫東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以使命和責任為發端、以嚴謹求實為階梯的學術追求,決定了兩位大師淡漠名利、甘於寂寞的品格和風格。在喧嚷浮囂的世風中,兩位年過九旬的大師愈加散發出陳釀的芬芳和人格的魅力,凸顯出兩位大師之於當今社會巨大的財富意義。

  相關鏈結:

責編:劉岩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