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某 提問

網友Meko問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我們注意到,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時,首次提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此次會議亦提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中央對該項改革的重視。那這項改革具體改什麼,怎麼改,中央為我們指明了怎樣的方向呢?

小編答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為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強調,也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前,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是基於當前我國農業生産的新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即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從2004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實現了建國以來糧食産量“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十二連增”,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糧食進口規模不斷高企,而國內托市收儲的糧食庫存也保持高位,呈現出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

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就難以提高,農民持續增收也成為難點。因此,無論是從實現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還是從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角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勢在必行。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在中央的指導下,今年以來,我國各地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提高,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該項改革進一步部署,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結構性改革要“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具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般特點和要求,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改革重點。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去庫存

所謂去庫存,就是要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産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還需要調整種植結構,加快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收儲政策。

農業的庫存主要指的是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及大豆、棉花、紅棗、蘋果等農産品。當前,儲糧量已經逼近歷史峰值,而龐大體量的糧食沉澱在國庫之中,新糧難儲、陳糧難出。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

庫存壓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庫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庫存。一方面,調結構,減少玉米産能;另一方面,刺激下游加工企業收購國儲玉米。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降成本

所謂降成本,就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途徑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規模經營産出比高、抗風險能力強。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提倡規模經營,近幾年土地流轉呈現出快速推進勢頭,但總體上講,小農分散經營的格局未變,規模經營還有很大空間。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

2014年9月29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規模適度,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産。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中國化肥、農藥用量相當大,生産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勢在必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範工程”。

——補短板

所謂補短板,就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産品的生産。

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

另外,我國農業生産還要由過去數量為先轉到質量數量並重上來。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在吉林延邊考察調研時強調,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

農業部長韓長賦介紹,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秦巴山區的不少農業企業主打“綠色環保”牌,生産無公害的農産品,不但市場銷路大大拓展,農産品的價格也得到大幅提升,農産品的效益更加顯著。

總之,正如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産品結構,把提高農産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

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

二、“三産融合”是農業發展大趨勢

一斤普通黃瓜在田頭的價格不過幾元,加工成黃瓜汁、黃瓜脆甚至黃瓜面、黃瓜營養餐之後身價就會倍增;假期到郊外果園採摘、休閒,不僅使市民得享田園之樂,也讓農家獲得可觀的收入。這是蔬菜行業通過完善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撬動“大市場”的生動案例。

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同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2016年1月4日,國務院再添一把熱火,印發《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農業三産融合正式進入快車道。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同樣對“三産融合”的方向做了指導,要優化産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産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

有農業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只有調整農業生産結構,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並在此基礎上真正讓利於生産端農民,使農業的生産和市場相匹配,才能充分挖掘農業的産業價值。

三、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題為《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進一步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意味著必須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只有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才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 “米袋子”、“菜籃子”始終是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總書記所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而打贏這場仗,既需要我們尊重規律、把握規律的智慧,也需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和耐心。

本文參考:
      習近平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 新華網 2016-05-27
      習近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華網 2016-03-10
      新華網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念好“三字經” 新華網 2016-03-09
      習近平對做好"三農"工作作重要指示 李克強提要求 新華網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