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某 提問

網友燦問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説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新藥方。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西方經濟學裏的供給學派是一回事兒嗎?尋求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增長,為何非得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

小編答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

近日,鋼鐵重鎮河北唐山10家鋼企將以股權入股形式,整合重組成一家新企業,投産後實現凈壓減煉鐵産能355萬噸、煉鋼産能536萬噸。唐山鋼鐵去産能,正是我國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邁進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2015年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那麼,今天的中國經濟為什麼一定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

首先,我們應認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改什麼?

從經濟學角度講,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屬於“需求側”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正是“供給側”,包含了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但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又不是一回事,供給學派是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主張通過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而我們説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

總書記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內涵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讓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讓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動中實現經濟發展。

總書記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産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有多重要?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等特點。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必須抓住關鍵問題,拎住“衣領子”、牽住“牛鼻子”。對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習近平的判斷一針見血:“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如總書記所説,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表現出的主要問題就是傳統門類生産過剩,但其過剩的原因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産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已不能滿足需求的變化。

比如,我國一些行業和産業産能嚴重過剩,可是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産品還依賴進口;有的農産品生産缺口很大,而有的農産品增産則超過了需求增長;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只能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上。

這種結構性問題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必須改善供給結構,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不斷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因此,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用創新的力量打造動力引擎,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從而讓供給側鳳凰涅槃,不斷培育發展新動力、厚植發展新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什麼成績?

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2016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黨中央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緊鑼密鼓邁開改革步伐,“五管齊下”發力供給側,積極成效已經顯現。

——去産能效果初顯,鋼鐵和煤炭産能壓減深入推進。

作為煤炭大省,山西推動煤炭去産能、減産量“不含糊”,截至10月底,全省關閉25座煤礦,退出産能2325萬噸;8月底,江西萍鋼安源鋼鐵有限公司420立方米高爐被徹底拆除,終止了近30年的服役,至此,江西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設備已全拆或封存。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鋼鐵4500萬噸全年去産能目標任務,煤炭去産能2.5億噸的全年目標任務已基本完成。

——去庫存效果明顯。

一年來,不同地區立足自身實際,以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等方式,消化庫存,戰績不俗。到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9095萬平方米,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已經連續9個月減少。

——去杠桿穩妥有序,守牢底線。

10月,《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發佈,提出去杠桿的7種主要途徑。各地樹立底線思維,高度警惕以高杠桿、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金融風險。2016年10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下真功夫,見真效果。

一方面,形成了降成本總體思路和《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10多個地區已出臺降成本專項方案。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措施。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

——補短板抓關鍵點,補薄弱處。

農業農村、水利、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投入明顯加大,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到2016年10月底,46萬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遷入新居,2016年計劃新開工的20項重大水利工程全面開工,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今年以來,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破題之作,“三去一降一補”成效已初見端倪,但我們也應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推進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這項改革任重而道遠。習近平強調,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

2016年2月,總書記江西考察時指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法、減法一起做,既做強做大優勢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加快改造傳統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又主動淘汰落後産能,騰出更多資源用於發展新的産業,在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上獲得更大主動”。

新常態要有新狀態,新理念呼喚新作為。相信只要向黨中央關於新常態“怎麼看”“怎麼幹”的判斷和決策看齊,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塊硬骨頭髮力,在2017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我們就一定能繼續推動發展航船浩蕩前行,讓中國經濟展現出更美氣象,煥發出更多生機。

本文參考:
      要弄明白供給側改革,習近平這兩次講話必學 新華網 2016-06-01
      引領新常態 發力供給側 新華網 2016-01-19
      “三去一降一補”任重道遠 經濟參考報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