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某 提問

網友伊迪問

12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拉開了帷幕。會議強調2017年的工作總基調仍將是堅持穩中求進,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知道“四個全面”與“新常態”都提出很長時間了,那麼二者有何關聯呢?

小編答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新常態”這一執政熱詞,很多人並不陌生。2014年5月,習近平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態”。當時,總書記説:“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隨後,在同年的11月9日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而經濟新常態的實質是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內涵發生質的變化;從結構層面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變化,不斷優化升級;從動力層面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這是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全面”的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十分複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可以説,只有掌握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真諦,才能抓住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要義。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常態的根本指向。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發展更科學,全面小康為其提供了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整體性目標,要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各級政府摒棄“唯GDP”的傳統發展思路,深刻認識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全面協調、有質量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當然,“去GDP”同樣不可取。

依此判斷下,黨中央審時度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廣大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普惠式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和完善為著力點,覆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力推進,著重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協調推進“雙目標”、“雙結合”和“雙引擎”。

在經濟持續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國實現了穩中有進,讓改革和結構調整的紅利全面釋放,牢牢把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呈現出黨的十八大描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圖景更具體更生動地呈現在了全國人民面前。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常態注入強大動力。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黨中央堅持正確方向、突出制度建設,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魄力推動改革向“攻堅區”和“深水區”挺進,從高考改革、戶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到公車改革、國企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啃下了一些多年來難啃的“硬骨頭”。

“舉一綱而萬目張”,伴隨著啃“硬骨頭”、重點突破關節點問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保障更加堅實更加有力,各種利好新政紛紛出臺,層出不窮,打破了利益固化籓籬,解除了限制生産力發展的桎梏,激發了經濟活力。經濟增長機制轉換和宏觀調控體系完善,也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

再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常態保駕護航。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形成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通過全面依法治國為經濟有序運行提供法治保障。

只有在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下,才能形成保護産權、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市場環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確保市場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穩定市場主體預期,有效保護知識産權,營造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近年,從一批批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到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全面鋪開;從一份份“權力清單”的公佈,到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減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化解矛盾的最有力武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政治文明生態進一步出現,良好的法治環境正在形成,依法治國的觀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最後,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常態波瀾不驚、破浪前行的壓艙石。

經濟新常態需要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有效促進黨員幹部按經濟規律辦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開端、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加快推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簡政放權有序進行,黨員幹部履職盡責能力明顯提高,政府“缺位”“越位”現象明顯減少。

據統計,自“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國已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39622起、處理187409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91913人。

黨中央著力構建改進作風長效機制,織就了一張嚴密的制度之網,使約束權力衝動的“制度牢籠”越扎越緊,黨內法規體系、幹部人事制度、黨員和幹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顯著改善了黨風政風,贏得了黨心民心。這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總之,新常態是一個長久的時期,面臨許多新挑戰和新機遇,因此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而“四個全面”的提出,使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新常態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新的奮鬥目標,有了新的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

“築我中國夢,風好正揚帆”。全力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重要戰略保證,更是為新中國建國100週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的戰略保證。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本文參考: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人民日報 2016-12-10
      從新華網頭條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一週年 新華網 2015-12-14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用“四個全面”引領經濟新常態 人民日報 2015-08-05
      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 新華網 201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