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加,競爭壓力加大,工作節奏加速,以及重大災害、經濟危機的爆發等,使得國民心理疾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北京醫學會心理學委員會的專家特為本報寫來專稿
中國心理疾病前三位 是抑鬱、焦慮和失眠
心理問題涉及面廣泛,從發育的兒童、成長的青年,到空巢老人;從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工棚裏的農民工,到白領、政府官員、企業精英,各階層的人都面臨著各式各樣心理問題的困擾。
北京18歲以上人群中,有6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有抑鬱障礙。全國患抑鬱症者超過2600萬人,其中10%-15%選擇自殺。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中心調查,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排名中國疾病總負擔之首,約佔20%。每年約有160萬人因心理問題引發社會問題,甚至構成犯罪,社會危害很大。
心理問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個人認為主要為“六大缺失”。
一是輕鬆感缺失 呈現普遍緊張焦慮狀態
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競爭面前,人們心理放鬆、宣泄的機會和渠道越來越少,無法調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為模式。據《2008中國職場人士工作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一項以網絡上100萬上班族為基礎的調查中,61%的人感到壓力較大,近2/3的人産生職業倦怠。尤其在警務、醫護人員、高層管理者等職業群體中,70%-80%的人都感到壓力大;表現為失眠、記憶力衰退、容易産生緊張、焦慮和抑鬱。
二是公平感缺失 呈現群體心理失衡狀態
由於當前各種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人們在資源佔用、機會獲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現事實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較中産生相對剝奪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高,各種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傳播給公眾,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這種情緒積累時間過長,勢必産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矛盾。
三是安全感缺失 呈現公眾信任危機狀態
在社會轉型期,幾十年來傳統的價值觀、就業模式、保障體系等,一下子發生了急劇變化,使得人們對未來的安全預期缺乏、對未知的擔憂恐懼、對變化的心理準備不足和對多元化的心理認同不夠,易産生焦慮、恐懼、迷茫心理,出現信任、信念和誠信危機。近年來發生的甕安、石首等地的群體性事件,都有著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會心理背景。
四是幸福感缺失 呈現精神空虛迷茫狀態
2006年對北京白領階層社會調查顯示,認為與過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數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佔36%;離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問題。這説明,當追求和擁有財富不再只是滿足生活的必須,而是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和炫耀時,精神就會更加空虛、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來屢屢曝光的演藝明星吸毒、同性戀,就是追求病態精神刺激填補自身空虛心靈的例證。
五是歸屬感缺失 呈現社會邊緣人群狀態
人口流動範圍加大, 生活環境變化加快,加之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都會使人們增加更多的社會陌生感,帶來歸屬感的降低,進而導致孤獨感、無助感。特別在一些發展較快城市,生活著很多被高就業門檻和高生活成本邊緣化的“社會隔離”人群,或稱心理“無根”人群,他們的存在和不斷擴大,對城市而言是潛藏著一定風險,易使一些負面情緒蔓延,甚至危及社會秩序和安全。
六是同情感缺失 社會對心理疾病存有偏見和歧視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恥感”而不能及時就醫,延誤了診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復者不能順利回歸社會大家庭,也導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復發率增高。
建議 綜合醫院開設普通心理門診
在發達國家的綜合性醫院,心理醫學已經成為臨床醫療服務的五大科室之一。近年我國一些較大城市的綜合性醫院陸續設立了心理科,開設普通心理門診,為除精神病以外的各種與心理障礙或心理應激相關的患者服務,適應了社會需求。綜合性醫院需要積極構建心理疾病的防治體系和科研體系,在診療全程重視患者心理疾病的早期干預、早期識別和早期治療,不斷提高綜合性醫院心理疾病綜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普通心理門診主要為廣大群眾提供門診諮詢服務。目前就醫者存在大量的普通心理障礙和軀體疾病相關心理障礙,普通心理門診要為眾多患者提供傾訴內心痛苦的機會,有效地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治愈或減輕心理障礙,減少患者盲目檢查和不合理醫藥治療,降低了醫藥資源的消耗,減輕國家和家庭負擔。
有條件的三級甲等醫院還應成立精神心理病房。主要收治多因性精神障礙、及臨床各科嚴重心身障礙患者,使這些患者能在綜合性醫院的良好環境中,得到專業的精神-心理專業的醫療服務。
加強聯絡會診,充分發揮精神專科醫生作用。近年來,綜合性醫院請求精神科、心理科會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在綜合性醫院內提供精神醫學、心理醫學的會診服務,能夠加強精神科、心理科與其他臨床科室間的協作,推廣臨床心理和精神學知識,為患者提供符合生理、心理、社會綜合模式的全面醫療服務。(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 范麗教授)
責編:李戎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