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8日電(羅威)上半年掀起的大型企業集團稅收稽查風暴再掀波瀾,近日媒體報道,首批24家進行自查的大型企業集團中有12家被國稅總局抽查出問題,其中10家為金融類企業,2家為發電企業。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在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9月份開始直至年底,稅務總局的徵管、稽查和處罰力度將急劇加大,遠非上半年可比擬,待查的三千多家企業會有較大震動。而多位專家亦在接受本網採訪時分析了大型企業出現大面積偷、漏稅現象的原因。
9月稅收增幅或在20%以上
劉桓認為,有三個跡象顯示9月至年底稅務稽查力度將大增,同時稅收改革的腳步也在加快。
首先,7、8月份,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非常密集地發佈了一些列旨在增加稅收、防止逃稅避稅的稅收政策和文件,並且強調加大執行力度。
其次,從往年的經驗看,上半年的稅收力度較小,往往“放水養魚”;而下半年是稅收的關鍵,稅收力度會急劇加大。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9530.07億元,同比下降6%,減收1895.68億元。《中國稅務報》此前曾載文預計2009年的稅收增長率將為12%左右。“9月份以後,稅收增幅必須達到20%以上才有可能完成今年的稅收任務”,劉桓稱。
為何大型企業會出現大面積偷、漏稅現象?
在首批24家自查企業中,出現問題企業佔50%。那麼剩下的三千多家待查企業將可能出現多少家問題企業?中新網就此問題採訪了三位專家: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安體富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三位專家從各自角度分析了為何大型企業會出現大面積偷、漏稅現象。
喬新生認為,沿承了計劃經濟模式,大型企業的文化仍是“家”天下——單位就是員工的家,每個人都是“單位人”。在員工福利方面,看起來是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博弈,實際上是單位與國家之間的博弈。越是大型企業這種博弈就越嚴重,再加上現在的稅收制度是單位“代扣代繳”,所以為了增加員工福利,單位能少扣就少扣,能少繳就少繳。所以要把“代扣代繳”制度變為社會專職稅收代理制度。
劉桓認為,我們過去的稅收是“稅率較高,執法不嚴”。這個問題在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時候顯露不出來。但是,當財政收入的增長步入了正常軌道,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如果説制度存在漏洞,企業偷、漏稅成為一種常態,那麼規範的意義就大於罰款的意義。所以,現在我國稅改的方向是“低稅嚴查”。
安體富認為,出現問題的企業原因是多樣的,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企業是故意偷、漏稅,如果數額巨大、情節惡劣的,應該予以法律手段處罰;有的企業出現問題可能是對稅收規定理解的不到位。如果對問題企業一概採取嚴厲的處罰,也會為經濟的復蘇帶來傷害。
相關鏈結:
責編:肖金平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