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日誌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蜀漢速亡原因:諸葛亮權欲強 接班人欠歷練

 

CCTV.com  2009年10月29日 11: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白帝城托孤後開府治事,治理蜀漢朝政,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軍中,前後達12年之久。其間,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實行對內以法治蜀,對外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諸葛亮死後,其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先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直至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開府治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直接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存亡盛衰。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主要在於人才的選擇,而蜀漢王朝在人才方面則受到地域條件的制約。蜀漢偏居西南一隅,人才匱乏,正如習鑿齒所説“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究其原因,乃是劉備于漢末諸侯割據混戰之初屢戰屢敗,一直無法建立基業,直至赤壁之戰佔據荊州後才穩定下來,後雖進據益州,並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奠定蜀漢政權的基礎。但早在赤壁之戰前,中原人才已幾乎盡歸曹操,江東的孫氏兄弟也招攬了相當一部分人才,劉備所能任用的,除了在起兵之初就跟隨自己的關、張、糜竺等人之外,只有荊、益二州之士。王夫之説“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人爭歸之,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指的就是這種狀況。後來,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關羽、張飛、馬良等身亡,黃權降魏,法正、黃忠、馬超等智士大將病故,故蜀漢政權蒙受了嚴重的人才損失。諸葛亮秉政以後,受客觀條件制約,其選擇接班人的餘地並不是很大。人才數量少,而且質量也遠不如曹魏和東吳。“楚之士清,蜀之士躁,雖若費祎、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鐘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王夫之的這番評論雖有誇大之嫌,但基本上能真實地反映蜀漢與曹魏的人才狀況。此外,諸葛亮選擇接班人,除了注重個人才德之外,在策略方面與其治蜀的思路是一致的,即以荊州集團為中心,聯合東州集團,對益州集團則採用兩手策略,即籠絡與打擊並用之。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其統治集團內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隨他的心腹舊部外,主要存在三個派別,即荊州集團,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以法正、李嚴為首,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維持其統治的政治基礎和軍事保障;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以黃權為代表。早在劉焉父子統治時期,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之間矛盾就已經激化。《三國志劉璋傳》注引《英雄記》記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由於益州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與中原地區、甚至荊州、江東地區相比,均相對落後;在軍事上,益州集團也無法與東州集團相抗衡,一直處於劣勢地位。

  相關鏈結:

1/7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