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日誌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僅比秦始皇小三歲的漢高祖青年時代如何渡過?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08: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核心提示:正如李開元教授在另一篇文章中感慨的一樣,我們在讀史中,經常將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看作兩代人,中間有著無形的間隔。然而,實際上這兩位風雲人物只差三歲。而就歷史大背景而言,二人實則有著眾多的共同經歷,只是視角不同罷了……

  劉邦跟隨張耳,大約是在劉邦十七歲到三十二歲之間,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225年之間的戰國末年。以秦國的曆法計,正當秦王政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前240年,劉邦十七歲,而秦王政二十歲,開始親政掌權,滅六國的步伐加快。前230年,劉邦二十七歲,秦國攻滅韓國,建立潁川郡。前228年,劉邦二十九歲,秦軍攻破趙國,俘虜趙王安。前226年,劉邦三十一歲,秦軍攻下燕國首都薊城。前225年,劉邦三十二歲,秦軍水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魏假投降。

  李開元現供職于日本就實大學,任人文科學部教授。1982北大歷史系畢業,留校協助田余慶先生任教。1989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秦漢史,著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

  劉邦的幼年時代是怎麼度過的,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他大概也如當時萬萬千千的家境優裕的鄉鎮少年一樣,在遊戲玩耍、朋友打鬧中成長。

  劉邦的童年朋友,我們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隨劉邦的盧綰,他後來被封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們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後來指使荊軻到咸陽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國的太子。

  盧綰與劉邦是同鄉同裏的鄰居。劉太公與盧綰的父親盧太公意氣相投,親近友愛,兩家日常往來,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劉媼有了身孕,盧媼也有了身孕,到了劉邦出生的那天,盧綰也出生了。古來結拜兄弟,對天起誓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視不能同生為友情的遺憾。劉邦與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鄉同裏,父輩相親相愛,裏中父老鄉親都以為美事,紛紛牽羊持酒前來道賀,平添了許多鄉黨之情。劉邦和盧綰從小一塊兒長大,到了十來歲左右,孩子們要開始學習認字寫字了,兩人又同在一起學,也是意氣相投,相親相愛。鄉里更是以為值得讚美鼓勵,再一次牽羊持酒前來道賀,一時傳為美談。據説今日豐縣地方,尚有“馬公書院”遺址,被視為劉邦少年時代與盧綰一道師從馬維先生讀書的地方,不妨算是後世為美談添加的一點花絮。

  大體説來,劉邦從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優裕平常的,沒有衣食困乏的憂慮,也沒有天災兵禍的苦愁。在這個時期,他與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沒有什麼接觸,樂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豐邑封閉的鄉里社會中。就劉邦所生活的鄉里社會而言,他是受到了盡可能好的教育,尊師向學,讀書識字,親情友愛,被家庭和社會所期待和規範著。在這個階段,劉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驁不馴的因子似乎尚未顯現出來,被壓抑著,被克制著,或者只是環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時機尚未來到而已。

  我在整理劉邦的一生事跡時,有一種姍姍來遲的感受。相對於他人而言,劉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歲),結婚晚(三十七歲),生子晚(四十歲),起兵晚(四十七歲),做皇帝晚(五十歲),哪怕考慮到生年的誤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發,我感覺劉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後才顯露出來。在他平淡無奇、近乎模範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隱隱地承受著家庭和社會的壓抑。這種壓抑,也許與他出生的傳聞有關,也許與他早年被老師的過於管教有關?他後來一生蔑視儒生,公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沒有早年的壓抑是很難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師道的象徵。

  在劉邦生活的戰國晚期,對於男子來説,十七歲是一生中的重要時點。以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而論,男子十七歲算是成年,要開始承擔國家的賦稅徭役,稱為傅,也稱傅籍,就是作為適齡的服役者登記于戶籍的意思。入仕為吏,徵兵從軍,都以十七歲為年齡標準。秦以外的國家,雖然情況不是很清楚,大致與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劉邦上了十七歲,告別了順順噹噹、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進入了成年時代。這一年,在秦國,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經八年了。以劉太公的心願而言,大兒子劉伯和二兒子劉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靠著勤勞耕耘,費心營運,都掙下一份家業,早早地獨立門戶了,老三劉季似乎對於務農經商置業沒有興趣,雖説有些不安分,卻也向學友愛,識字讀書,得到鄉里的稱譽,照此發展下去,通過鄉里的推薦,再通過政府的選拔,如果能夠入仕作鄉縣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鄉里的推薦,首先要家境富裕,財産達到一定的標準;同時,被推薦人要品德優良,聲譽良好。在劉太公看來,這兩個條件,劉季都是具備的;政府的選拔考試,主要是讀寫會算,劉季是從小練就準備了的,也當不成問題。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十七歲以後進入成年期的劉邦,沒有走上出仕為吏的道路。究竟是沒有得到鄉里的推薦,還是考試的失敗,或者另有原因,我們已經無從考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事實是:進入成年時代以後的劉邦,似乎完全變了一個人,從一個為父母所喜愛、為鄉里所稱譽嘉獎的向學友愛的模範少年,變成了一個遊手浪蕩、聚眾生事的不良青年,為親人所不喜,受鄉里近鄰白眼相看。用當時的話來説,進入成年期以後的劉邦,走上了任俠的道路。他從成年以後到三十多歲的歷史,就是一部任俠的歷史。

  戰國時代的任俠風氣,根植於人性中個人自由放任,不受社會群體約束的天性,是對於法治吏治的反動。戰國時代的遊俠風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于自由的個人與個人間的友誼,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念,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政府法制,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統治的真空,一定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統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民間的政治社會,是政府政治社會的對立統一體,二者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也可以互相轉化,一切取決於相互存在的條件之變化。用通俗的話來説,政府政治社會是廟堂,民間政治社會是江湖;政府政治勢力是白道,民間政治勢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明流,民間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質異體,本質上都是強制性的人間統治體系。

  商周以來的古代社會是世襲氏族社會,一切關係基於血緣氏族。天下是氏族國家的邦聯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的宗法社會,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體的井田邑裏,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緣的網絡之中。廟堂與江湖同體,白道與黑道混淆,明流與暗潮共涌,人與人之間,無獨立的個人間的交往關係,獨立於血緣氏族的民間政治社會也不存在。

更多歷史新聞:

蘇聯人回憶日本戰俘參加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土耳其“字母革命”:更容易接受歐洲文明

美國黑幫與政府結成統一戰線消滅美國納粹

大兵團作戰大師粟裕:諸葛亮算不上軍事家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糊塗賬 為何獨留衛國

1/5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