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路甬祥:世界科技處在革命前夜 中國不能再錯過

 

CCTV.com  2009年09月08日 05:1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路甬祥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接受本報專訪

  中國不能再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對話)

  本報記者 趙永新

  ●在今後的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慧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將會改變全球産業結構和人類文明的進程

  ●圍繞新科技革命,一場佔領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的世界競爭正在全面展開

  ●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的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大變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新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綠色、智慧、普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方向

  溫家寶總理在不久前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説,世界正處於科技革命的前夜,這是實現跨越式發展、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有利時機。

  我們必須把握機遇,推動我國經濟儘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

  為什麼説當前“世界正處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最可能在哪些領域取得突破?這場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對中國意味著什麼?我國經濟在轉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哪些障礙?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正處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的説法頻頻見諸報端。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路甬祥:科技革命的發生,取決於現代化進程強大的需求拉動,源於知識與技術體系的創新和突破。

  全球200多年的工業化,僅僅使不到10億人口實現了現代化,但自然資源已面臨枯竭的威脅,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破壞。以能源為例,化石能源時代終將過去,悲觀估計有100年左右,樂觀估計還有200年左右。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污染環境,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對環境和人類生存造成巨大的影響。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億人口實現現代化的願望與努力,與地球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將日益尖銳;中國、印度等國家實現現代化,不可能再沿襲傳統的依賴攫取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可能再沿襲歷史上少數國家以集聚世界多數資源為手段的發展模式。這就迫切需要人類開發新的資源來源,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創建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需求與矛盾,強烈呼喚著科學和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記者:從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來看,是不是也到了需要突破的時候?

  路甬祥: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都是在長期知識積累基礎上的突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先看科學革命。它是科學思想的飛躍,源於現有理論與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現象衝突,表現為新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儘管知識呈爆炸增長態勢,但基本上都是對現有科學理論的完善和精細化,未能出現可以與上半世紀的相對論等六大成就相提並論的理論突破或重大發現。

  再看技術革命。它是人類生存發展手段的飛躍,源於人類實踐經驗的昇華和科學理論的創造性應用,導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創新,表現為人的能力和效率的質的提升。從近現代技術革命發生的週期看,每隔一個世紀左右發生一次技術革命。

  “科學的沉寂”至今已達60餘年,發生於20世紀30—40年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距今也已有近80年——新的科技革命已是箭在弦上。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會不會加快科技革命的到來?

  路甬祥: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與突破,引發制度和管理創新;同時,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和管理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發展方式,是擺脫危機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無疑將加快科技創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所以,無論是從科技發展面臨的外部需求來説,還是科學技術內在矛盾判斷,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在今後的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慧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科技創新與突破將創造新的需求與市場,將改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將改變全球産業結構和人類文明的進程。

  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又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機遇。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看,依靠科技創新調整我國産業結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手段;從長遠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的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大變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新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綠色、智慧、普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方向。

  在能源與資源、信息、先進材料、農業等領域將會發生革命性突破

  記者:根據您的判斷,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哪些領域取得突破?

  路甬祥:準確預見科技革命何時發生、在哪些領域發生是困難的,但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中科院組織300多位科學家自2007年秋開始,花了1年多時間研究的中國至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顯示,在能源與資源、信息、先進材料、農業、人口健康等領域將會發生革命性的突破。

  在能源與資源領域,人類必然會迎來後化石能源時代和資源高效、可循環利用時代;在信息領域,幾乎所有現有的信息技術到2020年前後都會遇到難以繼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在農業領域,必然要進入生態高效可持續的時代,不僅將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等傳統功能,還將擔負起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提供多樣化需求和優良生態環境等新使命;在人口健康領域,到本世紀中葉全球人口可能達到90億,人類必須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保證食品、生命和生態安全,攻克影響健康的重大疾病,將預防關口前移,走一條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所有這些,都呼喚著在相應的科學技術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記者:除了上述戰略領域,在基本科學問題上會有哪些突破?

  路甬祥:專家們認為,未來幾十年,下列基本科學問題將可能會産生重大突破——

  在宇宙演化方面,對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的探測,將使人類進一步深化乃至從根本上改變對宇宙的認識;

  在物質結構方面,人類正在進入“調控時代”,可能實現對構成物質的原子、分子甚至電子的調控,進而在光/電/熱高效轉化、光合作用、光催化,能量儲存與傳輸等領域産生新的突破;

  在生命起源與進化方面,合成生物學的出現打開了從非生命的化學物質向人造生命轉化的大門,為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開闢了嶄新途徑,將可能導致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

  意識的本質是當代最具挑戰性的基本科學問題,一旦突破將極大深化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認識,引起信息與智慧科學技術新的革命。

  上述領域中任何一個領域的突破性原始科學創新,都會為新的科學體系建立打開空間,引發新的科學革命;任何一個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産業革命,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引發新的社會變革,加速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