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8月28日播出):
報關單是貨物進出口的一張憑證,60年來,這張小小單據從形式到內容的變遷,折射出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這裡是全國海關信息中心的監控大廳,在這裡可以實時看到各地海關每天處理的每一份報關單,現在顯示的就是廣州機場海關正在審理的一份出口報關單。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全國海關每天類似的報關單要處理20多萬份,你像今天,現在已經處理了14萬4千份報關單,進出口額已經達到91億美元多。”
現在平均每天的對外貿易額就有65億美元,然而60年前,我國一年的進出口總額僅僅10多億美元。在廣州海關博物館,86歲的老海關呂健行向記者展示了這張1951年的進口報關單,這一單的松油進口量僅僅16公斤多。呂老告訴記者,當時我國進口貨物很少,主要以食品、藥品和設備為主,而出口的都是土特産品。
廣州海關退休員工呂健行:“茶葉啦,草席啦,扇子都有,土産多。”
據介紹,類似這樣手工填寫的報關單一直沿用了30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僅報關單的形式發生了明顯變化,其中的內容更是日新月異。
文錦渡海關通關一科劉妙芬:“過去一份單,有一兩項數據就可以把報關的內容報清楚了,但是現在一份報關單需要20多項,才能夠把項目報完整。”
隨著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貿易規則的無縫鏈結更加快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步伐。
本台記者馬永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的對外貿易就呈現出大進大出的大外貿的格局,這張2004年11月18號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就見證了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一萬億美元的歷史時刻。”
三年後的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再上新臺階,一舉突破兩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和第三大進口國。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現在機電産品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其中50%以上屬於高新技術産品。”
1979年成立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境外發行了新中國第一筆企業債,成為國內利用外資的一扇窗口。不到三十年時間,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外商投資的首選地,而中信集團也發展成為一家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跨國公司。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孔丹:“應該説,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中信集團的誕生和發展,我們的銷售收入現在達到了1500億以上,進入了世界500強。”
世貿組織最近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額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截止今年7月底,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9490億美元,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7萬多家;截止今年6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824億美元,分佈在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