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原子彈到核電站:核能在中國漸擺脫"刻板印象"

 

CCTV.com  2009年08月27日 13: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科技日報   

秦山核電站

  隨著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一座座核電站的拔地而起和成功並網發電,使得核能漸漸擺脫了在人們心目中“等同於原子彈”的“刻板印象”,而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日漸為人們所認可和接納——

  1964年10月16日,祖國西部的茫茫戈壁上空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了。美麗的蘑菇雲仿佛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掌握了原子彈尖端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這一刻,連同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的瞬間,都深深烙在了共和國和一代人的成長記憶中……

  在之後的歲月裏,隨著國際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我國和更多的國家一樣,逐漸把目光轉向了核能的和平利用。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一座座核電站的拔地而起和成功並網發電,使得核能漸漸擺脫了在人們心目中“等同於原子彈”的“刻板印象”,而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日漸為人們所認可和接納……

  原子城的光榮與夢想

  “整個城市仿佛是一個很大很大軍工廠,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廠房,它對外開放沒多久,一切依舊是當年的樣子,只是仿佛一夜之間人都走了,只留下了空蕩蕩的街道、宿舍、廠房……”

  翻開旅遊手冊的青海篇,一則帶著神秘色彩的景點介紹引人注目,它所描述的正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地方——原子城。

  這裡,曾經是個處處都能感受到震撼、感動、浪漫和豪情的地方——

  有一則故事廣為流傳:當年隔絕到這裡工作的人對外聯絡從來不用真實的姓名,而代之以代號。據説有一對夫婦在北京結婚後,都被調去了221廠,但互相都對對方保密,直到有一天,他們在礦區的大街上看到了對方,才發現原來他們工作的地方才相差幾十米。

  “最多的時候原子城得有1萬多人。房間裏擺滿了床,連廚房裏放著一個上下鋪,夫妻兩個都在那兒工作的,也沒法團聚……那裏的海拔高,水最高只能燒到80攝氏度,饅頭都蒸不熟……”從81歲的中科院院士王方定老人描述的畫面中,當時條件的艱苦可見一斑。

  “與家人隔絕,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會不會有顧慮?”沒有那樣的經歷,也許很難體會到他們當時的心境。

  “到西北去會害怕?不會啊,那是我們的光榮,我們這代人沒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征,這樣的機會就是光榮啊,機會來了,就要上啊!”回憶起當年,王方定的記憶裏沒有畏懼,只有激動和興奮,“你想想,你是在做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啊!”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自己動手,從頭摸起”

  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的決策主要是基於二戰後的國際局勢做出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核科技人員只有10來個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一年後,也僅聚集了30多人。1955年1月,當中央做出創建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時,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人才。

  為解決人才難題,當時國家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繼續吸收在國外的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二是抽調一批專業相近、水平較高的科技人員,改行加入核科學研究;三是讓一批大學生改學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充實核工業研究力量。這些年輕人加上近代物理所的研究人員,構成了我國核工業創建初期的科技隊伍。

  原本學習化學的王方定即是其中的一員。作為1953年來到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大學生,王方定被抽調到北大去學習核物理知識、稀有元素化學以及俄語,並做好了去蘇聯學習原子彈製造知識的準備。

  然而1959年6月20日蘇共一封來信,暫緩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相關技術資料。1960年7月16日,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回了全部專家。困境中,周總理卻淡然處之:“他不給,我們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的時間搞出原子彈。”

  有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在1960年從事核工業的10萬人中,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68%,26—35歲者佔25.5%,兩項之和超過九成。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等後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樑的功臣,加入核工業時也都不過30歲出頭。正是這樣一群年輕人,在中國核工業幾乎完全空白的情況下挑起了大梁。

  當時年僅30多歲的王方定在從事了5年鈾資源分析之後,也接手了一項艱巨的新任務——用於引發原子彈鏈式核反應的中子源材料研究。“沒有它,原子彈就點不著火。”

  “那時候實驗條件非常差,但我們科研人員的熱情都很高,生怕自己耽誤了進度,如果人家靶場都準備好了,就等著你的中子源,那樣肯定就會很被動……因此我們的口號就是‘決不讓實驗被我們這個環節卡住’!”王方定如是回憶當年的豪情。

  “我們當時接觸的東西既有放射性,又有化學毒性,放在空氣中一不小心就紅了,拿出來就像煤球一樣……”當時從反應堆裏拿出來的東西沒辦法機械切割,都是用人力切割,一不小心變形了殼子打不開就只有當廢物處理了,但有一次王方定竟然不顧危險,直接用手去打開殼子。“那時候思想很簡單,也沒有時間做什麼思想鬥爭,只想著快點把實驗做出來……”

  憑著簡單樸實的科研理想,以及“生命都是放在第二位的”愛國熱情,王方定和幾十萬核科技工作者一起,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健康和寶貴的生命,終於迎來了1964年10月16日激動人心的一刻。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