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各地車改情況調查:遼陽叫停 杭州強力推動

 

CCTV.com  2009年08月19日 05: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8月19日報道根據中紀委、公安部、監察部、審計署的調查結果,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國公務車共5221755輛。這些車一年共消耗4000多億元。

  因計算口徑不一,不同專家所採信的數據不盡相同。近4年來,見諸媒體的中國公車總開支橫跨3000億至6000億元。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認為,不同的數據卻可以達成相同的結論,“公車開支高得離譜”。

  公車的巨大消耗,和意欲克服消耗的努力,近20年來一直交錯,但至今未成正果。

  當政府部門在內部自改公車待遇時,外界也在為車改能否成功而爭論紛紜。一個最大的分歧是:車改是一場註定失敗的特權贖買,還是官民雙贏的帕累托改進?

  公車不公與財政壓力

  7月,遼陽弓長嶺區天價車補引質疑,但其官員披露,在車改前,區委書記和區長一年的公車開銷,每人14萬元,且不包括司機工資。

  “一年14萬元養車,已經背離老百姓的生活常識。”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説。周天勇曾于2004年到美國考察,在加利福尼亞,只有州長和議長有專車。

  另據公開數據,被認為全球最廉潔的芬蘭,全國只有5個人有公務專車:總統、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和內務部長。

  事實上,對公車的配置及使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1989年曾下發《關於中央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等文件,進行規範管理。“部長級和省長級幹部按一人一輛配備專車;現職副部長級和副省長級幹部,保證工作用車和相對固定用車”。

  而據北大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觀察,中央部委對上述規定尚算重視,而在地方幾乎已成空文。目前在全國絕大多數鄉鎮,書記和鄉長一般都配有專車。

  而配車超標同時,公車私用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2003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劉同心公佈了一份公車私用情況調查。稱一些地方的公車,公務用途佔三分之一,幹部私用佔三分之一,司機私用佔三分之一。“公車不公,日趨嚴重。”

  劉同心的結論得到了廣泛採信。甚至有民眾認為,公車能把三分之一用到公務,已頗為難得。

  而伴隨著分稅制的改革和公務員隊伍的膨脹,地方政府的財政日益捉襟見肘。而在財政支出中,公車的開支佔到相當大的比例。

  因此,節約開支,成為各地車改的共同出發點。

  三次車改浪潮

  1993年,廣東開始公車改革的試點,東莞沙田鎮等單位開始取消領導幹部公車,改發交通補貼。

  1998年,國家體改委制定《中央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部分中央部委進行車改試點。同時,黑龍江、浙江、重慶等省市部分地區也啟動試點。其中,最出名的當為大慶車改。此為中國車改的第一次浪潮。

  到了2001年,江蘇省從單個鄉鎮車改試點起步,擴展到300多個鄉鎮。此後,湖南資興、浙江杭州、義烏,江蘇的江陰等地,都相繼加入。

  第三次浪潮,則于2004年6月在全國掀起。國家審計署、國家宗教局等國家機關,及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20多個省市進行公車改革。

  據王錫鋅教授介紹,車改的形式多樣,最為民眾熟知的則為集中管理和貨幣化車補等。但這些改革基本無下文,並且讓民眾“沒感覺”。

  “公車超標採購和配置,運行中的巨大浪費,都沒有得到明顯控制。”王錫鋅説,很多車改措施只能稱為半成品,既不徹底,也顯軟弱。“人們唯一能看到的,是公車開支的步步飆升。”

  車改的源頭問題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幾次浪潮中的車改試點,都是“從下至上”的路徑,更多屬於地方自發行為。這使車改缺乏足夠強大的動力,還會遭受更多阻力。

  王錫鋅教授認為,車改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官員用車福利的合法性,和納稅人權益是否可不受損。

  王錫鋅認為,車改單位往往舉出各種數據,來顯示車改的必要,其實在邏輯上並無證明力。“公民如何知道你的數據是否真實?”

  車改試點往往又是一刀切,又容易使官員的公車福利,“該減的沒減下去,不該加的卻多了一筆車補。”

  更讓王錫鋅擔心的是,車改可能將官員的非法福利合法化。

  另一個事實是,車改試點地區的公車,此前沒有不超標的。“既然違反中央規定的超標都無法遏制,再變花樣搞改革,又能改出什麼呢?”

  王錫鋅認為,公車其實是一種特權,而歷史證明,用貨幣贖買特權的改革不會成功。

  他認為,公車改革的當務之急,是要發揮人大等代議機構和媒體公眾的監督權,“看好政府的錢袋子”。讓財政審核制度歸位,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公車亂局。

  周天勇教授認為,很多車改試點的地方官員確實抱有改革的善意,但從全國角度看,只有中央加大整治力度,嚴格公車制度,讓社會各界參與監督,車改才能改好。

  本報記者 孫旭陽 專題統籌宋喜燕 (本文來源:新京報)

  相關鏈結:

1/5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