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中國60年生活變化:從“衣食”向“住行”升級

 

CCTV.com  2009年08月10日 15:1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1952年,我國人均GDP僅有119元,而2008年達到22698元,絕大多數群眾脫離了貧困,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來自國家發改委的這一數字讓許多人感慨萬千。

  確實,在年齡稍大一點的人的共同記憶中,這60年,中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曾經,票證就是命根子。”66歲的北京退休職工李秀芬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買東西要憑糧票、肉票、油票、布票等各種票證,憑票還要排隊,“票比錢金貴,你可以用票換到錢,但卻很難用錢買到票。”

  家住石景山區的北京人陳文亮説,上世紀六十年代,糧票仍是他們這個8口之家每月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雖然總是提前計劃,精打細算,但往往還沒到發糧票日,糧票就沒了,家中斷糧。

  除了食品的缺乏,人們的穿、住、行等條件都很差。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的服裝款式和顏色還極其單調,只有黑灰藍綠幾種顏色,困難時期補丁衣服成了“流行”,“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後老三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住房普遍緊張,幾代人同在一個屋檐下,少有獨立的衛生間;交通工具是色彩單調的自行車,汽車非常罕見……這些是短缺經濟時代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經過6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被稱為是經濟騰飛的強大動力,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狀態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1978到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5781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761元,均實際增長了6倍以上。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3.7%。人民生活從以‘吃穿’為重點向以‘住行’為重點的多層次消費轉變……”

  國家發改委在解讀這些數據時説,告別短缺經濟後,中國市場的物資供應開始豐富起來,人民生活水平獲得極大改善。

  老百姓的餐桌豐盛了,吃飯、穿衣、購物等消費,只需輕鬆刷卡,或是直接用鈔票付賬就可以。李秀芬和陳文亮記憶中的那些糧票、布票等各種票證,現在已經退出了流通領域,進入了收藏者的藏冊。

  樓房和汽車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6.7㎡和8.1㎡增加到27.1㎡(2006年)和32.4㎡。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整體銷量已近600萬台,比美國汽車市場多出100多萬台,自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越美國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很多老百姓有了閒錢,理財開始走進他們的生活。將錢存入銀行被股票、基金、黃金、外匯、收藏品等多樣化的理財方式取代……

  “這些變化,是當年想都不敢想的。”見證了共和國成長歷程的中國人都有這種感受。這些變化都得益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

  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提供了一組最新數據: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8%,總量由世界第十一位躍居第三位;財政收入從1000多億元增長到6.13萬億元;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長到近1.95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位;對外貿易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長到2.56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526.2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這是西方媒體描述今日中國國力時最常引用的一句話。

  英國頗具影響的《衛報》刊登系列報道稱:“在傳統中國文化中,60是一個輪迴。不論以何種標準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一輪迴都是完滿的。”(程莉莉)

  相關鏈結: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