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四川省涼冕寧縣是少數民族聚集區,1935年5月,紅軍先遣隊為大部隊開路來到此地,用真情宣傳革命主張、團結彝族同胞共同抗爭,流傳下了一段“彝海結盟”的佳話。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先遣隊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雖然在這風景秀麗的山鄉,紅軍暫時擺脫了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但他們卻遇到了另一種困難。
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他們要前往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走大路,翻越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山嶺;另一條走小路,經冕寧,但要穿過彝族區。
四川省冕寧縣史志辦主任 王大釗:冕寧地下黨當時有十多人,向先遣隊首長彙報了地理民情到大路或小路的情況。當時中央紅軍劉伯承聽到彙報之後,認為走大路,國民黨已經有佈防,而走冕寧,國民黨沒有做佈防,冕寧是一座空城。所以決定改變原定走大路為小路。
由於國民黨軍、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的長期壓制,這條小路上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35年5月22日清晨,中央紅軍先遣隊走到冕寧北部的彝海附近,一群彝民突然將紅軍包圍,後面的工兵連也被圍擊,物資被搶走。紅軍當即佈置自衛陣地,並由嚮導不斷用彝語喊話。
四川省冕寧縣史志辦主任 王大釗:就是宣傳黨的政策,民族政策,是借道過,不在這裡停留,但是彝族武裝認為紅軍和國民黨軍是一模一樣的,或者説應該説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不相信紅軍的宣傳。
家住羊坪子的果基小葉丹是一位頭人,通曉漢語,在聽懂了紅軍的宣傳後,就派精通漢話的管家沙馬爾各,下山進一步探聽情況。
沙馬爾各的孫子 沙馬依姑:在彝族人不斷地以各種方式來阻止這支隊伍進入的時候,他們反而原地坐下不還一槍一彈,所以這些舉動就完全與國民黨的兵不一樣。
深入了解紅軍才知道,其實在雙方相遇這一天,中央紅軍在縣城張貼《中國工農紅軍佈告》,其中説到: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不僅如此,紅軍還救出關在獄中的彝族人質,為彝民開倉放糧。這些行動都讓彝族人看到了一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
沙馬爾各的孫子 沙馬依姑:我爺爺説紅軍是主張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軍閥這樣的一支隊伍,專門為受苦受難的窮人打天下的一支隊伍。
得知紅軍如此,果基小葉丹就經人介紹,與劉伯承在彝海邊相見。這第一面就讓小葉丹難以忘記:當時他要向劉伯承鞠躬行禮,但劉伯承卻跨前一步,一把扶住小葉丹,這讓他感受到幾十年來和漢軍打交道從沒有遇到過的尊重。
果基小葉丹的孫子 果基伍哈(沈建國):他們見了面以後互相溝通,我爺爺也把我們這邊的一些情況,比如説為什麼原來漢族隊伍不能從我們這過,那是幾百上千年來的這種漢族和彝族之間這種衝突,那麼在這種前提下形成了這種隔閡,他們兩個都非常地坦誠相見。
開誠布公,一見如故。雙方達成共識:講和不打,結成盟友,共同對付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為了表示守信用,小葉丹提出要按彝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喝血酒,義結金蘭,而劉伯承欣然答應。
果基小葉丹的孫子 果基伍哈(沈建國):當時由於是臨時在這個海邊集結沒有酒,劉伯承就説了兄弟只要坦誠,用水也是可以的,這樣他從身邊的警衛員身上取了兩個瓷盅,讓他們警衛員從海裏面舀了兩盅的水,然後把這個雞血滴在裏邊,
央視記者 閆乃之:這裡就是劉伯承和小葉丹在1935年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的所在地。您看我面前有三塊石頭。當年,劉伯承就是坐在畫面右側稍微高一點的石頭上,小葉丹和他相對而坐,中間這塊石頭就是結盟儀式的主持人坐于其上。歷經多年歲月,這些石頭被原樣保留下來,雖然人已不在,但是彝海結盟的民族情誼卻像這些石頭一樣,堅定如初。
兄弟之情,肝膽相照。為了幫助果基小葉丹組建一支像紅軍一樣的隊伍,中央紅軍贈送槍支彈藥,授予他“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旗幟,這在小葉丹去世後,成為夫人用生命守護的寶物。
果基小葉丹的孫子 果基伍哈(沈建國):果基小葉丹的夫人把紅旗穿在身上,國民黨是翻箱倒櫃到處查找,從來就沒有想過會不會在她的衣服裏面。所以我奶奶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它,就是旗在人在,只要能夠保存下這個紅旗,命都可以不要。
彝海岸邊,結下民族情誼,也在充實紅軍力量。據不完全統計:1935年5月中央紅軍過冕寧期間,縣內有200多名青壯年參加紅軍,但僅有16人勝利到達陜北。
由於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1935年5月23日,果基小葉丹派得力的彝族青年為紅軍帶路,紅軍所到之地,通過與彝族同胞交涉後都順利通過,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四川省冕 寧縣史志辦主任 王大釗:長征精神和我們這個民族團結這個精神,應該説它都是統一的,特別是現在脫貧攻堅,富裕我們涼山,多數都是漢族幹部在幫少數民族幹部,當時的軍民團結也是為了革命,為了後來的過上好日子,今天的這個發揚長征精神,各民族這種共同進步也是為了過上好日子。
青山作證,彝海目睹。一位彪悍英武的彝族頭人,一位身經百戰的紅軍將領,兩人用“彝海結盟”,化干戈為玉帛。紅軍在長征中,經過了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始終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放在重要位置,得以團結更多力量,不斷向勝利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