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雄關漫道真如鐵——探訪婁山關
新華社貴陽7月11日電 題:雄關漫道真如鐵——探訪婁山關
新華社記者張瑞傑、李驚亞、馬雲飛
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處的一座吊橋(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婁山關,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但又有些陌生的名字。
它,距遵義城區約50公里,是連接重慶和貴州交通要道的重要關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它,因紅軍長征在這裡打響兩次戰鬥而彪炳史冊、蜚聲中外,成為人們嚮往的革命聖地;
它,也因關上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地勢險要,而代指“難以攻克的艱難險阻”。
為什麼紅軍會在如此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説的婁山關兩次與敵軍激戰?現在婁山關又是什麼模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從遵義城區出發,沿G210公路直奔婁山關。
進入婁山關古鎮,公路旁旅店、客棧鱗次櫛比,這裡已經被打造成了紅色小鎮,每年前來參觀的人將近30萬。
再行車10分鐘,就到了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來訪者在這裡重溫歷史。
遊客在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參觀(7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途中佔領遵義。次日,朱德命令紅軍部隊“向婁山關偵察前進,驅逐和消滅該地敵人”。1月9日紅軍從關南發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這場勝利為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條件。
婁山關的第二次戰鬥發生在1935年2月。二渡赤水後,紅軍回師攻佔桐梓,奪取婁山關,二佔遵義城,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紅軍長征史》記載,這是在毛澤東等指揮下,發揮紅軍運動戰優勢所取得的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特別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的氣焰。
在紅軍佔領婁山關後,毛澤東即興填詞《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但實際上,數十萬敵軍仍然尾隨其後。前方還有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在等著紅軍。
後來毛澤東在這首詞的自注中寫道:“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
從陳列館出來,在愈大的風雨中,繼續前行就來到婁山關山腳,從這裡步行上山。
遊客從刻有《憶秦娥·婁山關》的石壁前經過(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如今的婁山關,兩側依然懸崖陡峭、峻嶺橫空,頂峰處依稀可見布有彈痕的戰壕和掩體,它們已被當地政府納入戰役遺址的保護範圍。穿行于險峰夾峙間的關隘古道已被拓寬並平鋪上堅硬的柏油,往返車輛不停從刻有《憶秦娥·婁山關》的石壁前經過。
重讀這段筆走龍蛇、豪邁奔放的文字,中國革命轉折時的悲壯與欣喜,迎著雨霧滾滾而來,使84年後的訪問者感到時不我待。
曾經的陣地上矗立著一座紅軍紀念碑,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刻著張愛萍將軍的手書“遵義戰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一所當地幹部學校的學員們穿著紅軍軍服,手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橫幅,正在合影。
在婁山關戰鬥中負傷的紅三軍團四師司令部偵察參謀孔權後來改名為孔憲權,當了遵義紀念館的首任館長,年復一年向來這裡的人講述婁山關和遵義的故事。後來他的孫女也當過講解員。
81歲的肖開基老人住在婁山關腳下,也是一位義務講解員。他説,他的哥哥肖開模曾經幫紅軍帶過路,“哥哥頭上戴著柳條帽,以躲避敵機轟炸。”
肖開基退休前是婁山關景區的衛生管理員,特別喜歡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退休後,他依然風雨無阻向來婁山關的人們講述那段歷史。
“長征很不容易,我要把這裡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他們好好珍惜現在。”肖開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