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上個世紀50年代,黨中央作出發展中國核工業的決策,數以萬計的開拓者們在荒漠戈壁開啟了我國核工業的艱難起步。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從第一座核反應堆到第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64年間,幾代核工業人的奮鬥接力成就了中國核工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追夢之路。
這裡是正在建設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站的施工現場,它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建設的第三代核電機組。
王沁宇説,他已經是家裏的第三代核工業者了,爺爺王乃彥是中國核科學首屆畢業生。1956年,在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召集下,剛剛大學畢業的王乃彥來到北京西南郊區一個不起眼的小鎮——新鎮,這裡還聚集了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等上百位核學科人才,他們白手起家,創造了中國核事業從零到一的突破。
除了缺少設備,試驗用的放射源更為急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錢三強辦公室的鐵皮櫃中竟然存有大量的放射源,並且一存就是12年。
放射源是核試驗的重要材料,它産生的射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可是錢三強不但沒有害怕,還異常欣喜,因為他知道這些放射源會為原子彈的研製幫上大忙。
1958年5月,數以萬計的建設者挺進了海拔3000多米的金銀灘,這裡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自力更生,大力協同是中國核工業人一直以來的堅定信念,他們默默地奉獻正是為了等待成功的那一天。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隨後,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這艘核潛艇沒有用一顆外國的螺絲釘。
敢為人先,這是老一輩核工業人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核工業建設者的底氣。如今,我國在核能領域的發展正在和世界同步。我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經走出國門,被世界多個國家看好,“華龍一號”正在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