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位於我國“鎳都”的金川集團,走過了60年的發展歷程。從發現鎳礦的存在,到爆破露天礦,掘進300米礦井、1000米礦井,金川人靠著務實奮進的精神和科技創新,讓中國最大的硫化銅鎳礦床履行其使命。如今,年輕一代的金川人傳承奮進精神,把採礦的腳步延伸到了南部非洲。
鎳,是重要的有色金屬原材料,被稱為“工業維生素”。新中國成立之初,鎳是唯一憑特別票證供應的金屬産品。因為這是戰略資源,西方世界對此始終嚴密封鎖與禁運。
當鎳礦在甘肅的戈壁灘上被發現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工程技術專家、工人、民兵、解放軍匯聚於此,採礦煉鎳。與此同時,他們也在這茫茫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座工礦城市。那是一代人激情燃燒的歲月,凝聚成了創業者、奮鬥者、開拓者的奮進精神。
新時代有新方向。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前認為,“新時代經濟背景下,企業不能偏安一隅,必須要有全球化視野,走出國門,融入世界。”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下,金川集團先後收購了南非思威鉑礦項目、南非梅特瑞斯公司位於讚比亞、剛果(金)的5座銅鈷礦山,建立起在南部非洲的銅、鈷、鉑族金屬生産基地。
遠赴非洲接管相關工作的年輕一代金川人,帶著老一輩的奮進精神,開始了新的征程。
秦國玉是被公司派出接管非洲礦山資源項目的第一批實踐者之一。2015年,他接手的金森達礦山項目所在地是一個偏僻的叢林,距離市區盧本巴希140公里,且該礦山在此前被其他團隊管理時造成進度滯後。作為剛果(金)金森達銅業公司總經理,秦國玉採取了一系列變革措施,趕超進度,並於2017年實現了採礦、選礦投産,2018年實現了達産達標。
遠在非洲,有時趕超進度會體現得更具體一些。梅特瑞斯公司財務總監尹緯武曾在一段時間內發現,員工回國的行李均超重。一問才知,原來是檢修機器需要的工具運送停滯,而為了讓機器儘快的運轉,工作人員們便只好自己帶上這份“行李”。員工的“趕超”自覺,加之“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金川模式,該公司實現3年連續降成本累計1億美元。
如瓦西總經理程永紅面對的麻煩曾是交流問題。如瓦西礦山每年礦石剝採總量逾1000萬噸,有本地員工1000余人,合同商2200余人,外籍員工22人,中方員工僅26人。佔比不到3%的中方員工,如何能帶動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員工?如何交流呢?為了方便與當地員工交流,他們中有的人想法設法地學會了當地語言——斯瓦西裏語。
奮進的精神,質樸的表達,讓當地人看到了一個可近可親的中國企業的形象。融入當地,讓他們獲得更多機會。
奇布魯馬財務總監王彬説,注重和政府、社區保持和諧也是融入當地的一個重要方面。讚比亞政府對金川集團的投資發展非常滿意,他們不僅希望在礦業方面能夠保持合作,把更多的礦權讓渡給我們,同時還在其他項目的合作上拋出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