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疆日報訊(記者江日輝 白之羽 劉毅 周鵬 楊偉攝影報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於田縣奧依託格拉克鄉亞爾買裏村,村民們正通過植樹造林守護著家園。
這是一個被翠綠的林帶環繞著的小村,村外一排排緊緊相依的紅柳,將塔克拉瑪幹沙漠擋在了村外。
春日裏的亞爾買裏村暖意融融,樹綠花開。但千萬不要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曾經的無數個日子裏,遮天蔽日的狂沙肆虐村莊,企圖吞噬這片綠洲。
在無情的風沙中,亞爾買裏村村民守望相助,打響了一場綠進沙退的環境保衛戰。
昔日:沙漠侵蝕村莊
從地圖上看,奧依託格拉克鄉是一個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帶,與于田縣其他鄉鎮背靠山區或彼此相鄰不同,它一頭扎進狂沙肆虐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猶如一座孤島,四面環沙。如果沒有克裏雅河支流的滋養,這裡恐怕早已被沙漠吞噬。
亞爾買裏村就是奧依託格拉克鄉抵禦風沙的前沿。從村子裏駕車穿過幾條林帶和一片紅柳林,便可置身塔克拉瑪幹沙漠,呼呼的風夾雜著沙子狂野地吹過,仿佛瞬間來到另一個世界。
73歲的于素甫·阿不都熱合曼是亞爾買裏村的老黨員,回憶起黃沙遮天蔽日的歲月,老人記憶猶新。
“一週要用3天時間往返沙漠撿柴火。”于素甫説,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風沙太大,村裏植被很難存活,燒爐子的柴火都要去沙漠裏撿,往返一趟需要3天,要是在沙漠裏遇見沙塵暴,來回的時間更長。
連柴火都不能在村裏解決,可想而知當時的亞爾買裏村生産情況是怎樣一番景象。“一場沙塵暴可以把剛種植的小樹苗吹乾。”于素甫説,尤其在風沙肆虐的春季,剛剛破土的嫩芽往往抵擋不住沙塵的侵襲。
生産情況不好,生活環境一樣不容樂觀。“沙塵來的時候兩三天都出不了門。”于素甫説。
更嚴峻的問題是,這種惡劣的生産生活狀態並未停止,沙漠不停從四面八方裹挾著沙礫侵襲亞爾買裏村,企圖將它吞噬。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亞爾買裏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如今:“沙漠衛士”守護家園
時光在流逝,沙漠在逼近,亞爾買裏村村民始終沒有放棄與沙漠的鬥爭,縱使惡劣的自然條件讓他們舉步維艱。
“先解決水源問題。”于素甫説,上世紀80年代末,鄉里決定修建渠道將克裏雅河支流的水源引入,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
恨透了風沙的村民們積極扛起坎土曼,于素甫也參與其中。那時候人們的意志非常堅定,要戰天鬥地,把沙漠擋在家園外。
然而還是有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河渠修好後因為沒有防滲功能,一半的水滲漏地下,能夠供給林帶的水源很有限。
于素甫回憶,為了確保春季用水高峰時的植樹用水,一些村民冬季去河道內鑿取冰塊,運到即將栽樹的樹坑位置,春季待冰塊融化,土壤濕潤,便將樹苗栽種下去。村民們像守護孩子一樣守護樹林,每天都有人提著水桶一瓢一瓢滋養漸漸長大的小樹。
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一條條林帶在村莊周圍拔地而起,猶如一個個“沙漠衛士”守護著人們的家園,逐步遏制了沙漠前進的勢頭。
有了防風林的守護,村民的生産生活有了質的提升。“去年我家收入達到6萬元,我們種植了西瓜、核桃,還養了羊,生活越來越好。”亞爾買裏村村民買吐送·買買提説。
過去,風沙來了門都不能出的亞爾買裏村耕地面積不多,如今,全村僅核桃種植面積就超過2000畝,杏子、苜蓿等特色産業也蓬勃發展。植樹造林不僅改善了亞爾買裏村的人居環境,更為這裡的人們撐起了一把賴以生存的“綠傘”。
4月21日,無人機拍攝的亞爾買裏村。防風林將沙漠與村莊隔開。
來日:紅柳大蕓促農增收
得益於代代相傳的防風治沙工作,亞爾買裏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于素甫對村裏的變化了然於心。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防風治沙在帶來生態效益的同時,還會直接産生經濟效益。
“曾經肆虐村莊的荒蕪沙漠如今可以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了。”于素甫説,這幾年,新的種植技術傳到亞爾買裏村,科技人員在紅柳的根部接種大蕓,大蕓在藥材市場很受歡迎。過去種樹是為了擋住風沙,現在發展紅柳大蕓種植,不僅防風固沙,還能直接産生經濟效益。
在亞爾買裏村,種植大蕓畝均産值超過2000元,村民還可以參與大蕓採摘進一步增加收入。有了經濟效益,村民們種植紅柳大蕓的積極性更高了。在離亞爾買裏村不遠的奧依託格拉克鄉紅柳大蕓基地,3萬多畝紅柳茁壯成長,帶動當地500余戶農民脫貧致富。今天這片3萬多畝促農增收的紅柳大蕓基地,正是幾十年前試圖吞噬亞爾買裏村的沙海。如今,誓與沙漠抗爭到底的亞爾買裏村村民,經過不懈努力保護了自己的綠洲家園。
今天,亞爾買裏村所在的奧依託格拉克鄉的西部區域沙漠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不遠的將來,這片區域將種滿紅柳、大蕓、玫瑰、葡萄等作物,在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