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愛國情 奮鬥者】王伯祥:“讓百姓富起來是我的責任”

社會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6日 10: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986年,43歲的王伯祥從山東壽光縣委副書記上任縣委書記。回憶起當時的感受,王伯祥直言:“當時真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感覺擔子很重,擔心幹不好。”然而,滿懷忐忑的王伯祥,在5年4個月的任期內,卻讓近百萬壽光人民過上了好日子。

  當時,壽光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然而如何讓壽光富起來、讓人民有錢花?通過對壽光當時實際情況的分析和對未來發展的洞察,王伯祥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南部主要發展蔬菜,北部進行養蝦、曬鹽、種棉花,始終不懈抓企業。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一定要抓很多方面,但在符合當地情況、能讓百姓受益的産業方面,就要一抓到底,久久為功,抓出成效後就能致富。”王伯祥説。

  然而,經濟發展這件事真正做起來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壽光北部地區是成片的鹽鹼地,想要實現大開發,工程量非常大,需要20萬人齊上陣,這對於當時的壽光來説難度很大。困難沒有讓王伯祥退縮,通過不斷號召,在1987年10月,來自壽光各地的20萬百姓開著拖拉機、推土機等各類工具,頂著寒風、冒著陰雨,紛紛前往北大洼安營紮寨,共同開發壽北。

  在壽光北部大開發的45天期間,王伯祥一直住在工地上一個放牛老人的草棚裏。“戰鬥人員不離戰場,指揮員更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下,我不能考慮個人得失,要更多地為老百姓著想。”

  1983年,壽光的大白菜産量過剩,近五千萬斤白菜賣不出去。一天下班後,王伯祥看到一位守著一車賣不出去菜的老人在獨自流淚,便掏出20多元錢把一車白菜買回了家,全家人因此吃了整整一個冬天的大白菜。這件事給王伯祥的觸動非常大,他決定要給農民的蔬菜找一條好的銷售路徑。

  於是,一個佔地20多畝的蔬菜批發市場在臨近勝利油田不遠的聖城街道九巷村建立起來。然而,隨著前來做買賣的人越來越多,連市場邊的公路上都擠滿了各種參與買賣蔬菜的人群和車輛,佔道問題非常嚴重,經常是兩三個小時都無法穿行。

  “想進的人進不來,想出的人出不去,嚴重影響了交通,也導致大家都很焦躁,電話便打到了我這裡。所以擴大交易場地勢在必行,後來通過多方協調,我們便把市場擴大到了150畝。”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壽光廣泛建起來後,九巷市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令王伯祥都想不到的是,後來這個市場在搬到壽光農産品物流園後,每年的交易額竟近100億元。

  1989年,三元朱村的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取得成功後,王伯祥找到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希望他能把大棚向全縣推廣。“一個村富了不算富,全縣乃至全國的農民能夠過上好日子才是我們的目標。”

  王伯祥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不僅擔任組長在全縣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還親自去田間地頭,給各家各戶做工作。後來,王伯祥和王樂義跑遍壽光22個鄉鎮進行大棚推廣,到王伯祥卸任壽光縣委書記時,壽光全縣已經建了33萬多個蔬菜大棚。

  “雖然在推廣過程中,也遇到了資金等各方面的困難,但我當時作為縣委書記,讓百姓富起來、讓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就是我的責任。所以,面對眾多問題和困難時,我也沒有想太多,就是一切為了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了這種觀念,再多的難題也總能想出解決辦法。”

  當談及去年12月獲得“改革先鋒”稱號時,王伯祥謙遜地説:“我只是為百姓做了一些實事,沒想到能收穫這麼大的肯定,今後我會加倍珍惜榮譽,繼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已退休多年,但76歲的王伯祥依然保持著務實清廉的作風,為新時代廣大黨員幹部發揮了榜樣作用。

   (本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