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小康路上下好“三步棋”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7日 09:5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小康路上下好“三步棋”

  ——天津市和平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見聞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又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趙淵博搓著手快步穿過一個個磚垛,來到一處破舊不堪的院落——手錶的時針正好指向7點。

  趙淵博是天津市和平區舊房改造工程瀋陽道片區施工隊的負責人。近3個月,他每天早上都是6點出門,7點到達施工現場,與技術人員商定了當天工程任務及進度後,便招呼工人們開始施工。太陽漸漸升起,暫時被安置在周邊的居民三三兩兩回來觀望。趙淵博走過去和他們談笑著,介紹一處處施工細節。工程機械的馬達聲、工人師傅的吆喝聲、居民們朗朗的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支最動聽的“津門晨曲”。

  天津市和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齊心協力奔小康的道路上,重點下好住房改造、社會治理、養老服務“三步棋”,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

  補短板——舊房改造順民意

  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要看到在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背後,還有千萬百姓生活在危舊房屋之中!我們決心用3年的時間補齊民生短板,全面修繕老舊房屋,到2020年使居民的居住環境有一個質的改變,讓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十九大代表、和平區委書記李紹洪的承諾。

  舊房改造工程繁巨,共涉及全區6個街道846個片區,總建築面積567.49萬平方米。“我們集中力量全面解決老舊小區及危舊住房在安全、服務、公共設施和外部環境4類功能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整治項目包括消防、電梯、二次供水、老舊線路改造、燃氣、路燈、井蓋、甬路、圍墻、陽臺外檐及嚴損房屋等11個大類。”項目協調工作組王連生介紹。

  勸業場街新華里有一幢二層危樓,木質樓梯和外廊因年久失修而腐壞,存在安全隱患。工作人員在經過現場勘查後發現,原本的加固計劃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和平區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邀請天津市設計院的專家來到現場“會診”,最終確定徹底拆除木質樓梯,改用鋼結構原地重建的方案,並額外籌措10萬元資金,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危舊房屋改造過程中,各職能單位不扯皮、勤溝通,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們將産權不明的24片共124盞小區路燈納入區管範圍進行改造,更換成低碳環保的LED光源;滿足群眾自來水抄表到戶需求,解決了多年來水壓不穩、經常斷流的難題。在施工過程中,和平區還多次組織聽證會、懇談會,聽取居民意見建議,讓舊房改造工程真正做到順民意、得民心。

  截至目前,今年開工的189個片區危舊房屋改造已全部完成,功能類、安全類改造項目即將告竣。看到自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勸業場街新津社區居民李潔笑得合不攏嘴:“原先住在這裡整天都提心吊膽,有時馬路一過車,房頂就會掉灰。改造之後,房屋加固了還美化了,真是為咱們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強優勢——社會治理保民安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和平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網格化”管理的城區。近年來,他們從社會、社區、居民3個層面提升社會治理網格化、智慧化、專業化水平,走出一條符合大都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

  走進和平區小白樓網格化信息指揮中心,寬大的電子屏幕展現眼前。在屏幕上點擊任意網格,都能顯示該網格內的常住人口、流動人口、殘疾人、低保戶以及道路交通、市容環境等信息,做到了“居民信息底數清,社會面上情況明”。“通過屏幕上的熱力圖可以直觀了解轄區人員聚集情況,通過柱狀圖能夠對外來人口流量進行分析,及時加強監管,做到治安維穩有預判,綜治管理無死角。”指揮中心負責人介紹。

  在創新社區管理模式上,和平區也大膽創新求變,實打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前些日子,同方花園業主委員會提出更換物業公司。我們於是組織有工作經驗的黨員和樓門長入戶走訪,了解業主的真實訴求,確保業主的利益不受侵害。”該小區居委會負責人王金榮説,“我們先後組織召開5次業主大會,集體討論確定聘用新的物業公司。在新老物業公司交接期間,業委會、居委會黨員代表現場跟蹤,交接順利、秩序井然。”

  業務受理從“多口”到“一口”,內部管理從“多頭”到“一頭”。政府服務部門的管理體制改革,讓工作人員從“少一些推諉扯皮”到“多一些責任擔當”,為的是讓群眾辦事“少跑一趟路,少走一道門,少問幾個人,少找幾個窗”。在“多”與“少”之間,體現的是和平區“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以前辦檔案、轉保險要跑到區人社局,現在家門口就能辦,太方便了!”在小白樓街為民服務大廳,正在查詢社保繳費情況的張娜娜告訴記者,“我來這兒查詢工作變動後社保繳費是否及時銜接上了。這裡窗口多,工作人員業務也很熟練,拿完號基本不用等多久就辦完了。”小白樓街為民服務大廳通過整合人力資源,重心下沉,輔之以信息化技術,著力解決精細化服務問題,目前基本做到了群眾服務需求全知道、生活事務全能辦。

  闖新路——養老體系解民憂

  和平區南營門街的66歲老人許廣生最近逢人便説,退休後的日子“比上班時候還充實”。為啥?他説在社區裏又找到了“組織”。每天吃過早飯,許大爺就來到街道老年服務中心,和老哥們兒一起練書法。花上10塊錢,吃一頓“三菜一湯”的豐盛午飯後,他又和大夥兒一起打橋牌、打太極拳……“我現在過的就是小康的日子!”

  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平區目前已構建起“7+5”養老服務體系。“7”就是包括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社區日間照料服務、智慧呼叫應急服務、入戶上門延伸服務、專業機構養老服務、短期托老照護服務、社會組織養老服務7種服務模式;“5”就是搭建由政府、社區、養老機構、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共同組成的“五位一體”養老服務網絡。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和平區老人樂享最美“夕陽紅”。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目前我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11.82萬人,人口占比達到27.93%,居家養老比例超過95%。我們以此為著眼點,下大力氣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讓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享受到機構養老的專業服務。”和平區老齡辦主任張金恒這樣説。

  據了解,近年來,和平區每年投入1000萬元,為空巢、獨居、孤老、低保、重點優撫對象、失能老人等6000多名老人提供家政、維修、衛生清潔等8大類60余項上門服務項目;先後投入500多萬元,建立居家養老呼叫服務中心,為全區2000戶高齡空巢老人家庭安裝呼叫器,解決應急排險、線路搶修、緊急救護等問題;每年投入15萬元為3000名特困老人購買助老健康保險。目前全區還建立了9家養老院、9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和31個社區老人日間照料服務站,每個服務站均配置休息室、配就餐室、文體活動室、醫療保健室、老年課堂。

  小康,這一源於《詩經》中的詞彙,在如今的和平區正成為富於立體感的現實: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精細的社會治理、更完善的養老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優美的環境……9.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2萬和平區人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正是源自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7日 01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