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黑土地煥發新活力(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2017年12月16日 05: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中國農業格局中,黑龍江農業昂首挺立——

  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2.3億畝優質耕地集中連片,糧食總産量、商品率連續多年全國居首,國人每吃10碗米飯,一碗來自黑龍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大省黑龍江使命在肩:做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新時代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農業現代化,龍江怎樣幹?

  種什麼——

  既端牢飯碗,又鼓起腰包,“加減法”播下新希望

  “買了一棟大棚,第一茬種葉菜,第二茬種黃瓜,第三茬是豆角,全年無休。”説起今年的收成,哈爾濱市雙城區西官鎮育仁村村民馬海濤喜上眉梢。

  而去年這個時候,馬海濤正愁眉緊鎖:種了50畝的玉米,産量增了些,價格掉一半。扒拉下算盤,剛剛保本。“種了20年的玉米,不知該咋種了!”

  2016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第一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實現了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轉變,激活了市場,搞活了産業鏈,但也讓習慣了玉米收儲“保護價”的“馬海濤”們一開始並不適應。

  作為我國玉米主産區,黑龍江承受的壓力不輕——既要端牢“飯碗”,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又要鼓起“腰包”,保護農戶積極性。

  出路在哪?“立足供給側,發力調結構。”省裏作出相應部署: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果蔬。

  “一坰地凈剩4000元沒問題!”捧起滿手黃燦燦的大豆,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的孫德強滿臉笑容,“過去,國家收儲價格有保障,種玉米掙錢;現在,政策調整了,種植結構就得調整。改種大豆,心裏踏實多了。”

  白色的硒酸鹽、淡黃的檸檬酸、暗紅的益生菌……種田還有“實驗室”?走進樺川縣五良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吸人眼球的,是那幾十個瓶瓶罐罐。

  “大路貨的米,難有市場,得有招!”見記者滿臉詫異,合作社理事長付延飛解釋道。

  招,就在這瓶罐裏。“這些營養液改良土壤,種出高鈣、高鋅、富硒、富鍶等中高端特色大米。”付延飛説,合作社今年種植有機水稻5000畝,1/3是特色大米。

  “一斤普通大米3元左右,功能性大米則高達二三十元。”同行的樺川縣委宣傳部長宋福軍説,“消費者對食品綠色、健康、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差異性、提升附加值,才是高招。”

  往優質高效作物上調、往綠色食品上調、往市場需求上調,黑龍江農業從滿足“量”,邁向更加注重“質”。

  在農業大市綏化,苞米唱主角的傳統開始扭轉——改良白鵝直供都市飯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紅,鮮食玉米暢銷市場。

  “2016、2017兩年,全省調減玉米麵積3000萬畝。‘一減’(玉米)後邊跟著‘七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糧食總産量基本沒有減。今年,糧食生産品質、收益均好于上年,實現‘十四連豐’。”省農委主任王金會語帶自豪。

  怎麼種——

  既有科技力,又有規模化,黑土地注入新動能

  “哇,農業還能這樣幹!”

  在黑龍江舉辦的全國各類農業會議上,記者數次看到全國各地與會者的驚嘆:一望無垠的稻海,巨輪般的大農機遊弋其間,無人機不時飛過……黑龍江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5.9%。

  “機械化率已不再説明問題,墾區正由機械化向數字化的智慧農業邁進。”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董事長王守聰説。

  在九三管理局農機指揮調度中心,巨大的液晶顯示屏上十幾幅畫面同時閃爍。

  “通過這套大田種植物聯網技術,每台聯網農機的運行軌跡、速度、時間、插秧深度、地理坐標等都精確顯示。通過田地中的傳感器等設備,還能測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溫、水溫、水量、病蟲害情況。”九三管理局局長王曉春介紹。

  從凱斯535大馬力拖拉機,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飛機航化作業;從無人機投入使用,到發展數字化智慧農業……科技之力,正在深刻改變著龍江農業。

  “入社農民年純收入比非入社農民普遍高三成左右。”背著手走在連片的大田裏,年過花甲的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精神頭十足。

  地,還是這些地;人,還是那些人。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規模化經營,用上新技術,成本降低了,畝産增加了;堅持向綠色、有機、高效作物要效益,價格有保證。”李鳳玉説,合作社已有5.6萬畝土地,入社農民達1014戶。

  目前,像仁發合作社這樣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黑龍江已突破20萬個,全省土地規模經營超過1億畝。在十九大關於農業現代化新部署下,良田、良機、良法深度融合,壯美的黑土地正不斷釋放新的活力。

  怎樣賣——

  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龍”字號闖出新市場

  一張年卡,60公斤大米,每月5公斤,投遞12次。

  “麻煩一些,但每月現吃現磨,味美營養。一年至少電話溝通和微信客服24次。”哈爾濱壹村人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村説,米是五常稻花香,會員還能通過互聯網隨時查看水稻長勢。

  賣米,是賣質量,也是賣服務。

  壹村人開設“有家鮮”原創視頻,教會員怎樣做出最香的米飯。一個“母親節就是為媽媽做美食”視頻,點擊量高達310萬。“‘月遞鮮享’理念,很受追捧。今年,壹村人會員已達2萬名。我們計劃5年內覆蓋全國百萬家庭。”王村信心滿懷。

  量大鏈短,種強銷弱,農産品“質好價不高、量大不掙錢”的隱痛,一直困擾著黑龍江。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龍江農業勇過“市場關”。

  以政府名義舉辦全省農産品營銷大賽,省領導為農民親授16條營銷妙招;召開農民售糧大會,種地大戶面向經銷商推介産品;開展“我在黑龍江有畝田”網絡眾籌……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端頭”,一個個“第一次”,讓“龍江米”“龍江菜”“龍江奶”“龍江肉”“龍江山珍”“龍江雜糧”熱銷全國。

  互聯網上找市場。大興安嶺深處的圖強林業局,伐木工人劉鳳放下斧頭鋸,搞起特色種養。他種出的綠色草莓在網上賣到50元一斤。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電商主體達2.7萬家,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全省推出眾籌、私人定制等互聯網營銷項目353個,帶動眾籌收入30多億元。

  産業鏈在拉長。目前,黑龍江糧食、畜禽、食用菌、蔬菜等綠色食品企業達950家。王金會説:“我們將食品和農副産品精深加工作為全省第一支柱産業打造。”

  價值鏈在延伸。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原料總量、銷售收入均居全國第一;化肥、農藥畝均施用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鴨稻”“蟹稻”“魚稻”“森林豬”“森林雞”等綠色食品層出不窮。黑土、黑森、北大荒等“龍”字號品牌,聲名日隆。

  現代農業看龍江。冰封的黑土地,正孕育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